“希望号”彻底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如同一颗被文明意志射出的子弹,沿着那条由星图指引、融合了规则导航与人类计算的航道,沉默而坚定地驶向太阳系的边缘,驶向那片未知的、曾在监测屏上惊鸿一瞥的星辰大海。
船舱内,最初的加速过载感早已被人工重力场和惯性阻尼系统中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绝对的静谧,只有维生系统低沉的嗡鸣和设备运行的细微电流声作为背景音。透过高强度复合舷窗向外望去,地球已从一颗壮丽的蓝色星球,逐渐缩小为一颗悬浮在墨黑天鹅绒幕布上的、散发着柔和光辉的美丽宝石,最终隐没在群星的背景之中,再也无法用肉眼分辨。
家园,已被留在身后。
林野坐在主驾驶位上,并未亲自操控飞船——具体的航行由汉斯优化过的AI导航系统和浅川梨纱设定的逻辑航路负责。他的手掌轻轻覆盖在控制台一个特定的凹槽上,那枚融合了文明结晶的齿轮与凹槽完美贴合,散发着温润的光辉。通过它,林野能以一种超越传感器的方式,感受着飞船与周围宇宙空间的能量互动,感知着航路的稳定与遥远规则坐标传来的微弱引力。
浅川梨纱在她专属的分析工作站前,面前悬浮着数十个光屏,不断刷新着来自深空探测阵列的数据流、规则背景辐射的波纹图,以及她对接收到的星图信息进行的持续解码尝试。她的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完全沉浸在与未知逻辑的对话中。
汉斯则像一只忙碌的工蜂,穿梭在引擎室、能源核心和各主要系统节点之间,不断微调着“希望号”这个复杂造物的运行参数,确保其在远离母星支援的深空中保持最佳状态。他对每一个微小的能量波动、每一处规则符文的运行效率都报以极大的热情。
伊万诺夫定期巡视着飞船的每一个角落,检查安全系统,确认物资固定,他的存在让这艘承载着希望的方舟多了一份磐石般的稳定感。索菲亚则忙于监测飞船内部封闭生态循环系统的运行,并利用有限的观测窗口,记录着飞船外宇宙环境的任何细微变化,哪怕是星际尘埃的分布差异,也让她感到新奇。
时间在规律的轮值、工作、休息中流逝。最初的兴奋与离愁逐渐沉淀为一种专注而平静的日常。他们彼此交流不多,但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便能理解对方的需要,这是无数次生死与共磨砺出的默契。
就在“希望号”平稳航行了数日,即将进行第一次常规空间跃迁预充能时——
异变突生。
并非来自飞船外部,也非系统故障。
而是源自林野掌下的那枚齿轮!
它毫无预兆地、剧烈地震动起来,不再是往常温顺的共鸣,而是一种急促的、带着明确指向性的脉动!与此同时,一股庞大、古老、却并非充满恶意的意识流,如同无声的惊雷,穿透了无法想象的空间距离,直接作用于林野的意识,也通过齿轮的共振,隐隐传递给了船舱内的每一位成员!
这意识流并非语言,却蕴含着清晰无比的信息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