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秦峰骑兵连,配合‘白马寨’韩部,袭扰敌军从三家店方向延伸出来的补给线,抢夺或焚毁其物资!”
一道道指令从旅部发出,精准而致命。独立第一旅的各支小部队,在系统的引导和林峰的指挥下,如同灵动的麻雀,时聚时散,忽东忽西。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频频对日军的行军纵队、搜索小队、后勤运输队发动短促而猛烈的袭击。
今天吃掉鬼子一个班,明天炸毁几辆运输车,后天端掉一个临时哨所……虽然每次战果不大,但积少成多,持续不断地给日军放血。日军主力被拖得疲惫不堪,精神高度紧张,却始终找不到八路军主力进行决战。伪军更是士气低落,畏缩不前。
第三阶段:精准打击,断其指爪
在日军被无处不在的袭扰搞得焦头烂额之际,林峰决定进行一次规模稍大的反击,目标是日军相对孤立的一路——右路负责侧翼掩护的一个日军大队。
【目标分析:敌右路大队,因地形限制,与中路主力间隔已拉大至5公里。其侧翼暴露,且近期因频繁遭袭,士气有所下降。】
【地形匹配:其明日必经之黑山坳,地势险要,利于设伏。】
【推演结果:集中我二团主力、旅属炮兵营,在此设伏,成功率78%。风险:需警惕中路敌军快速增援。】
“就打这里!”林峰下定决心,“命令二团,连夜运动至黑山坳两侧高地,务必隐蔽到位!炮兵营选择预设阵地,听号令集火射击!命令预备队三团一个营,前出至黑山坳与中路敌军之间,构筑阻击阵地,迟滞可能来援之敌!”
次日,当日军右路大队大摇大摆地进入黑山坳时,等待他们的是从天而降的猛烈炮火和交叉的机枪火力。独立第一旅的战士们将数月来的憋屈和仇恨,尽数倾泻在敌人头上。战斗持续了不到两个小时,该日军大队遭受重创,狼狈后撤。等中路日军主力赶来增援时,八路军早已带着缴获的武器弹药,消失在茫茫群山之中。
第四阶段:困兽之斗与胜利转移
黑山坳的惨败,加上持续不断的袭扰和后勤线的严重威胁,让日军指挥官意识到,这次扫荡已经失败。部队疲惫,伤亡不断增加,补给困难,士气低落,继续深入陌生的山区,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