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利兵秣马,暗流涌动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春天,对独立第一旅和其治下的根据地而言,是一个充满生机与紧张准备的季节。日军的暂时沉寂,并未让林峰有丝毫松懈。他深知,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敌人绝不会坐视一个日益强大的抗日堡垒在其腹地成长。

新入伍的三千多名战士,带来了蓬勃的朝气,也带来了巨大的训练压力。林峰命令各团采取“以老带新,分层施训”的方式,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

· 基础训练:新兵营里,刺杀、投弹、射击、土工作业的口号声震天动地。老兵们严格把关,将自己在实战中总结的经验和“燧人氏”系统优化后的战术动作(由林峰以“新式练兵法”名义推广)倾囊相授。

· 战术合成:部队开始进行连、营级别的攻防对抗演练,重点锤炼山地游击、村落攻防、伏击与反伏击等战术。林峰和赵刚经常亲临现场指导,设置复杂敌情,锻炼各级指挥员的应变能力。“燧人氏”系统则默默记录演练数据,评估部队弱点,为后续训练提供针对性建议。

· 政治铸魂:徐翰文领导的政治工作深入到每一个新成立的连队和班组。诉苦运动、形势教育、纪律宣讲,确保每一位新战士都明白“为谁扛枪,为谁打仗”,将高昂的士气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

“磐石”兵工作坊在林峰的持续关注和“燧人氏”的暗中引导下,迎来了关键性的突破。

1. 标准化尝试:针对之前“老套筒改良型”步枪零件互换性差的问题,“燧人氏”系统提供了【简易公差配合概念】和【基础量具(卡钳、塞规)制作与使用指南】。作坊开始艰难地推行初步的标准化生产,虽然精度依然粗糙,但同一型号步枪的零件通用性得到了改善,战场应急维修效率提升。

2. 火药与炸药升级:“燧人氏”系统结合当地可能获取的原料,提供了【硝酸钾土法提纯工艺】和【烈性炸药(如硝酸铵与燃料油混合)简易配方及安全操作规程】。经过多次危险的试验,“磐石”作坊终于成功试制出了威力远超黑火药的新式炸药,并开始用于制造装填手榴弹和地雷,使得部队的爆破能力上了一个台阶。

3. “飞雷”问世: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对掷弹筒的深度开发。在“燧人氏”提供的【超口径弹药抛射原理】和【简易火箭助推设计(利用黑火药和稳定翼)】的启发下(林峰将其包装成“几个老师傅的奇思妙想”),作坊的技术骨干们创造性地将大型炸药包装填进加固的汽油桶或铁管内,制造出了被称为 “飞雷” 或“没良心炮”的土制大口径抛射装置。虽然射程近、精度差、极其笨重,但其发射的巨型炸药包落地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和震动极其骇人,在攻坚或集群目标打击时能发挥奇效。这成为了独立第一旅独有的“秘密武器”。

情报网络织密,暗流已然涌动:

就在根据地内部厉兵秣马之际,“燧人氏”系统整合多方信息,发出了越来越清晰的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