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春雷与铁流

“跟着这样的队伍打鬼子,光荣!”

“俺要参军,给被鬼子害死的爹娘报仇!”

各村农会、青抗先组织积极动员,父母送儿、妻子送郎的感人场面屡见不鲜。更令人振奋的是,青龙镇战斗中伪军的阵前倒戈,以及纵队一贯优待俘虏、教育转化的政策,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周边一些小据点、封锁沟的伪军,开始人心浮动,私下与武工队接触,表示愿意“身在曹营心在汉”,或寻找机会投诚。

面对汹涌的参军热潮和可能的伪军反正,纵队领导层因势利导,迅速启动了扩编计划。

· 主力扩充: 以原第一、二、三团为基干,补充大量优秀新兵和部分反正伪军经过教育后的合格人员,恢复并充实了三个主力支队的番号和编制,每个支队兵力恢复到三千人以上,战斗力更胜往昔。

· 新编力量: 利用反正伪军和部分新兵,并抽调骨干,新组建了一个第四支队,侧重于机动和攻坚,使纵队的拳头更多,打击方向更灵活。

· 地方武装升级: 各军分区的基干团和县大队也得以补充和加强,部分优秀的县大队开始向主力部队输送经过实战锻炼的兵员。

独立第一纵队的总兵力,在短短一个春季里,迅速恢复到并超过了“五号作战”前的水平,达到近四万人,且成分更加纯洁,士气空前高昂。

军事上的胜利和部队的扩编,对“磐石”兵工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根据地的部分恢复和对外通道的打开,一些急需的原材料得以少量输入。陈致远、周铁山等人带领全厂职工,开足马力,扩大生产。

“启明星”冲锋枪的月产量首次突破五十支大关,开始成建制地装备各支队的侦察连、警卫连和突击排。“雷公”手榴弹实现了系列化批量生产,成为纵队主力标配。那款结构简单的“民兵”式半自动步枪,也因为其易于生产的特性,开始大量装备地方武装和民兵,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