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来自远方的认可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要活着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台下鸦雀无声,每个学员都在心中默记着这三句话。

---

深夜,刘肖还在办公室整理学员的分配方案。油灯下,他的眉头紧锁。

怎么了?周文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碗热粥。

我在想,把这些年轻人送到那么危险的地方,是不是太残忍了。刘肖揉了揉太阳穴,他们中最小的才十七岁。

周文在他对面坐下:记得我们当年在黄埔送别第一期学员时,你可不是这么说的。

刘肖苦笑:那时我还不知道战争的残酷。

正因为知道残酷,才更要让他们去。周文的目光深邃,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需要有人去流血,去牺牲。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少流点血,少付出些不必要的牺牲。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赵立仁带着一个满身风尘的交通员闯了进来。

教育,杨兴先生的信!

刘肖立即起身。交通员从贴身的衣袋里取出一个油纸包,层层打开后,是一封墨迹犹新的信笺。

信很长,杨兴用他特有的犀利笔触,详细分析了当前全国的革命形势。在信的末尾,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构想:

...目前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硬打硬拼无异以卵击石。我认为,应当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胜利...

刘肖反复读着这段话,心中掀起惊涛骇浪。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而现在,杨兴正在向他征求意见。

纸笔。他深吸一口气。

在油灯下,刘肖开始写回信。他首先高度赞同杨兴的战略构想,然后结合自己的现代军事知识,提出了补充建议:

...除了政治上的群众路线,在军事上也要贯彻同样的思想。可以发展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赤卫队三结合武装体系,实行正规战、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

他越写越激动,很多深藏在脑海中的想法奔涌而出。系统在此时悄然运转,帮助他梳理思路,完善细节。

写到战略战术时,他特意阐述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原则——这本是杨兴未来的着名论述,现在以交流探讨的形式提前出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信写完后,天已经蒙蒙亮了。

立即送出去。刘肖将信交给交通员,一定要亲手交到杨兴先生手中。

---

清晨的英烈广场,站满了整装待发的学员。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即将奔赴各自的战场。

刘肖和周文站在队伍前,为学员们送行。

同志们,再见不知是何年何月。周文的声音有些哽咽,但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住,你们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红军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