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密钥发生器被置于隔离腔中,稳定的参考光源通过光子对发射器校准后与无谓的火控与战术链路融合。随着系统联调完成,控制台上跳出了加密认证通过的提示,通信延迟被压缩到原先的六分之一。
当两套系统同步完成集成后,试验场地启动测试程序,HUD上新的能量状态显示出核心功率提升至原先的三倍,而量子链路在外部强干扰环境下仍保持稳定接入。
这意味着,无畏系列机甲的性能即将被彻底改写,成为一台真正为弥林星战场量身定制的作战平台。
————————————
装备科研院的高压测试大厅内,几十台重型仪器在低频的嗡鸣中运转,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臭氧气味。大厅中央,一支覆盖着深灰色复合涂层的原型武器正安静地固定在试验台上——这就是闪电II型电磁步枪的最新样机。
工程师们围在环形控制台前,面前的多屏终端显示着实时监控数据:能量输入曲线、电磁线圈温度、动能输出、散热效率等指标在高频跳动。
装备委员会的负责人林绍辉站在最前,声音略显沙哑,却掩不住兴奋:“今天的目标,是把动能输出推到我们设定的15毫米弹药极限。”
闪电II型的研发源于霜谷战役的反馈。现役的第一代闪电步枪在应对高生命力目标时效率不足,即使在近距离全自动点射状态下,也需要5至7发子弹才能击倒一只半人牛。科研院最终选择了两个方向:增大口径与提升初速。
为此,武器采用了新型高功率超导电磁线圈,单次点火峰值电流突破40万安培,能在不足百分之一秒内完成弹丸的全程加速。为了抵消高能量放电造成的热累积,科研人员为枪管内壁开发了一种新型热管冷却系统,能够将热量迅速导入侧置的高效石墨烯散热鳍片中,确保连续射击60发时温升不超过35摄氏度。
“准备开始,倒计时五秒。”
大厅里的警告灯闪烁,厚重的防爆隔音门缓缓合上。随着林绍辉的口令,能量模块开始充能,电子开关在高压下释放出清脆的脉冲声。
“发射!”
低沉的震动在大厅内扩散,空气被瞬间撕裂,一枚 15 毫米高密度动能弹被加速到2,600米每秒的初速,撞击试验靶体的瞬间,后方的高帧摄像机捕捉到目标表面剧烈塌陷、龟裂、崩解的全过程。
数据显示,单发弹丸在 600 米外的穿透深度提升了 42%,对模拟高密度骨骼材料的破坏力提升近一倍。监控台前,年轻的技术员忍不住低声感叹:“这一枪足够打穿一辆装甲车。”
林绍辉没有回应感叹,而是盯着散热曲线与功率曲线重叠的那一刻,眉头微皱。
“它很完美……但不是万能的。”
他轻轻敲了敲投影台上的武器示意图,指尖停在弹匣容量与循环热积累的标注上:“闪电II型的威力可以媲美重机枪、甚至是机炮,但它的重量、后坐力和功耗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取代小口径步枪。”
“闪电II型用来突破高生命力目标,其他的轻型电磁步枪负责火力覆盖与快速压制。两者必须搭配使用,否则战场上会出现新的空白。”
空气短暂凝固片刻,随后一名战术分析师低声附和:“这意味着,下一代外骨骼系统必须重新设计弹药分配策略……主副武器链路需要整合。”
“或者说,干脆让它承担重机枪的职责?”
“不,那与‘方案’加强平均火力的初衷违背……”
讨论声渐渐响起,似乎要压过闪电II开火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