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倍率五十倍。”操作员的声音在控制中心响起。

画面瞬间推进,矩形凹陷的细节被呈现出来。

它看上去像是一道深邃的甬道,四周镶嵌着对称的凹槽,排列规律,仿佛等待某种构件的嵌入。表面并未覆盖尘埃或微陨石撞击痕迹,反而保持着一种近乎完美的平滑。

曙光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同样被这幅画面吸引,他们透过头盔内的投影屏幕,低声交换意见。有人推测这可能是“维修口”或“检修面板”,也有人认为这更像是“门”或“气闸”的结构,只不过没有任何明显的开启机制。

地面控制中心里,议论声逐渐高涨。

资深的工程师们认定这种结构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其工艺精度远远超越了人类现有的工业水准。

林伟院士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眉头紧锁:“这凹陷……像不像是我们使用的标准模块对接口?只是尺度放大了数十倍。”

这一发现让现场安静了几秒。若这座古圣造物真留有类似人类的接口设计,那么它的建造者显然拥有高度模块化的工程理念。

“检测到微弱能量反馈。”无人机的传感器回报新数据。矩形凹陷内部似乎存在某种活跃场域,虽然极其微弱,但并非完全死寂。

航天员们交换眼神,心中升起同样的疑问:这处凹陷,是入口,还是陷阱?

“小帮手三号,继续接近目标接口。”

随着控制员的指令,无人机微微调整喷口角度,蓝色的离子流在真空中闪烁出细长尾迹。它缓缓靠近那道矩形凹陷,最终悬停在数米之外,机械臂伸展开来,将高精度摄像头探向接口内侧。

画面实时传回曙光空间站,又同步传输至新星基地的地面控制中心。高清成像逐帧放大,原本被阴影遮蔽的细节逐渐显露出来。

那并非单纯的光滑平面,在接口内壁上,隐约存在一些浅浅的凹痕。它们不是随机的刮痕,而是线条交织的组合,像是被刻意留下的符号。

会议大厅内,原本紧张注视的科研人员们纷纷交头接耳。

直到坐在后排的夏雨哲突然前倾,声音沙哑,却带着难以抑制的惊愕:“等等,把画面停在这里,放大。”

画面再次推进,那些凹痕的形状愈发清晰。它们由弯曲的弧线和锐利的折角组成,排列看似随意,却隐隐透出某种秩序。

夏雨哲盯着屏幕,眉头越皱越紧。他作为“燧人计划”的负责人,曾无数次接触过露丝契亚蜥蜴人用以交换资源的工艺品——那些石板、金属片、乃至骨质饰物上,都出现过类似的符号。

“没错……”他低声开口,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这些痕迹,我在蜥蜴人的工艺品上见过。位置不同,材质不同,但符号的形态是一致的。”

“夏主任,”有研究员提醒道,“我们在登陆点基地的贸易人员曾向蜥蜴人打听过这些符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