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防御圈在夜色与探照灯交错下轰然咆哮。
火炮、机枪、火焰喷射器同时开火,弹链如洪流般倾泻,迫击炮与牵引炮的爆炸声接连不断。整片荒原被打得火光四起,尸潮前列的身影一排排被掀翻,像稻浪般倒下。
然而,这条仓促构筑的防线在轰鸣背后,隐藏着无数裂痕。
天竺联盟的部队缺乏统一的标准化武器,欧罗巴的步枪、俄联邦的机枪、甚至东协的火箭筒混杂一处。
子弹规格不一,弹链往往扣不上机匣;火炮口径各异,炮弹常常堆在地上分不清所属炮位。
运输车一趟趟在阵地后方穿梭,却依旧让前线频频传来呼喊:“缺弹!缺弹!”
未经训练的士兵在火光与嘶吼中很快崩溃。有人慌乱间丢下武器,扔掉头盔,直接从壕沟里爬出逃跑;有人试图强行装填,结果炸膛,把炮班整个掀翻。
防御阵地一度陷入混乱,指挥官们怒吼着驱赶,可混乱声盖过了命令,士兵们的心防几乎比壕沟更早崩溃。
更雪上加霜的是,许多武器未经彻底维护就被匆匆送上战场。
机枪卡壳,火炮后座机发出尖锐的摩擦声,甚至有几门迫击炮炸毁在自己阵地里。火光与惨叫混合,烟雾弥漫中分不清是敌人的嚎声,还是己方的痛呼。
但幸运的是,各方运来的军火数量堆积如山,可以说是“量大管饱”。
即便有大量损耗与浪费,仍能保证前线的火力不至于完全断裂。
欧罗巴送来的无人机在低空呼啸,投下燃烧弹;俄联邦的炮兵教官强行接管了几处阵地,用熟练的手法指挥射击,才勉强维持住火力的连贯性。
漫天火光中,尸潮一次次扑来,又一次次被炸开、撕裂、焚烧。
地面铺满焦黑的残骸,空气中弥漫着灼人的焦臭。天竺联盟的防线虽然混乱不堪,却靠着外援堆砌的钢铁洪流,硬生生压制住了这场第一波冲击。
————————————
巴基斯坦,努尔·汗空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