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正是灾祸的源头。

——————————————

海得拉巴,地下深处。

在城市废墟之下,厚重的钢铁舱门隔绝了外界的腐臭与死寂。

多道锁扣一层层闭合,空气经过过滤系统的循环,带着消毒水与金属的气息。

狭窄的通道两侧,镶嵌着老旧却仍在运转的灯管,冷白的光线照亮了混凝土墙壁。墙面布满了修补痕迹,管道与电缆交错,偶尔传来水泵和通风机的低鸣声。

储备粮食、淡水与药品的仓库整齐排列,货架上的物资堆叠到天花板,发电机持续运转,提供照明与冷藏。

这里像是一座隐匿的地下都市,足以支撑数百人长期生存。

在基地最深处的档案室,厚重的铁柜上标注着红色的警示符号。

柜门紧锁,密码面板冷光闪烁。里面保存着未公开的研究成果——如何培育、扩散、甚至定向操控瘟疫。

与地面死寂的废墟相比,这里冷冽、运转而有秩序。

外界以为早已化为绝境的海得拉巴,地下却仍有一颗冰冷的心脏在跳动。

厚重的合金门关闭后,外头的低鸣隔绝在外。

会议室不大,墙壁嵌着隔音层,灯光偏暗,只在中央长桌上投下几道冷白的光。

几名太约残余成员围坐在桌旁,他们的制服不再整齐,肩章与徽记早已褪色,桌面上是一堆散乱的笔记、示意图和报告。

桌角摆着一只便携终端,屏幕上显示着循环系统的实时数据。

“‘保护伞’基地的水循环依旧稳定。”

一名戴着厚重眼镜的工程师翻看记录,“冷凝模块的损耗率在百分之四以内,滤芯还能支撑半年。”

另一人把目光移向终端上的另一组曲线:“但核反应堆的冷却效率下降了。主泵上个月已经出现震动异常,如果没有备用零件,顶多还能维持一年。”

短暂的沉默后,有人翻开一份纸质档案。

“想继续存活,必须找到外部资源——单靠现有库存,撑不下去。”

桌边另一人缓缓合上手里的笔记,视线从所有人的脸上扫过:“所以我们才需要外部势力。无论是俄联邦、欧罗巴联盟,还是亚美利加……谁愿意提供零件与燃料,我们就和谁谈。”

有人伸手在桌面上摊开一张地图,标注着几个可能的联络点:伊斯坦布尔、开罗、维也纳——这些地方都有旧日残余的渠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