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绍辉直说,“我们这边正在推行几条并行路线来进行适配,一是改造现有工厂,提高反应堆与悬浮模块的产能;二是通过模块化设计,把复杂部件标准化,便于快速替换和并行生产;三是建立战场级维护点,减少长距离运输维修的需要。”
“不过长远看我还是乐观的——新的‘门’大概率不会明天就开启,我们还有时间把队伍和产线一并拉起来。”
“军事委员会的态度也差不多,他们不会给你们施加太大的压力。”
旅长听着,嘴角微动,打了个岔:“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可以松口气了?”
林绍辉摇头,语气里带着提醒:“并不。工作量不会少,反而更重。你要把训练、条令、后勤全盘考虑进去。别以为等装备来了就完事了。”
“知道了,知道了。”
旅长敷衍了一下,但他的内心还洋溢着激动。
能有新装备用,哪怕是累死在办公桌上,都值回票价了。
他想到。
————————————
从试验场回到旅部已是傍晚,天空压着低云,广场上的旗帜在风里无声摆动。
旅长下车后没有回宿舍,而是径直走进指挥楼。
他的脚步在空旷的走廊上回响,心里盘算着那一套未来要真正落到每名士兵身上的新装备。
办公室的灯一亮,他把军帽随手扔在一旁的桌角,拉开文件抽屉,取出全旅的编制表与当前战术条令。
他沉默片刻,翻出一本厚厚的作战笔记本,用笔在扉页写下几个字:先锋营战术草案。
桌面铺开三份材料,林绍辉留下的草案、旅部当前战术条例、还有各种新装备的技术细节。
先锋营不是传统的合成营,它装备着全东协最先进的装备,担负着最艰巨的任务,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和敌人。
他一边写,一边在脑中模拟战场:
外骨骼班如何先行渗透?
黄河象什么时候介入火力开路?是在交战前“一炮定乾坤”,还是突入关键区域后提供持续火力压制?
无人机,对应目标侦察与火力指引,是否应直接并入先锋营,而非归属于旅侦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