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新鼎立·星火之约

后汉异星录 凌阅闻 5328 字 9天前

“然,瑜窃以为,当此百废待兴,分疆守土以安黎庶,亦是当务之急。吴侯(孙权)奉孙讨逆遗命守御江东,恩信未孚,海波未靖。江东所求不多,唯愿天子明诏,正式敕封吴侯为扬州牧,总督扬州诸军事。另,交州士燮,久怀忠义,然地处偏远,蛮夷混杂,恐生反复。吴侯愿请旨,兼领交州,为天子镇抚南疆,开海贸,通有无,以充国用!” 孙阳(孙权)立刻挺直腰板,目光炯炯,配合着周瑜的话,展现出少年英主的担当。

周瑜的手在舆图上精准地划过长江与广袤的南中国海:“此二地,非吴侯有私心贪图,实乃鞭长莫及之地!朝廷若委派他人,政令不通,转运艰难,恐难生实效。不若使能者就近牧守,利国利民。” 他最后一句说得诚恳至极,仿佛全然为公。

简雍(代表刘备)立刻心领神会,抓住机会起身拱手,脸上带着刘备(陈默)标志性的诚恳:“玄德公闻袁公、曹公奉迎天子,振衰起弊,不胜欣慰!玄德公本汉室宗亲,唯思报国安民。今忝居荆州,承刘景升兄托付,然荆州新附,江夏黄祖未平,南郡宗贼时叛,更有益州刘季玉,虽为宗亲,然阋墙之祸,亦不可不防!玄德公泣血陈情,恳请天子明诏,授其都督荆、益诸军事之责!非为权柄,实为剪除奸宄,抚定地方,以全荆益之安宁,解朝廷南顾之忧!待地方靖平,必当上表自陈,恭听朝廷裁处!” 他把刘备塑造成一个临危受命、忍辱负重的宗室忠臣形象,所求荆州、益州的名义管辖权,也是为平乱安民,绝非私欲。

周瑜和简雍的发言,如同两把精准的楔子,瞬间将袁曹之间紧绷的气氛撕开了一道口子。袁绍(钱广进)怒视曹操的目光被拉扯开,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复杂的局面——不仅是曹操要吞掉洛阳工坊这块肥肉,孙权和刘备也张开了大口,要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哪里是来会盟,分明是趁火打劫!

他下意识地看向首席谋士沮授。沮授面色凝重,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示意袁绍此刻不宜同时与三方面硬顶。田丰眉头紧锁,目光在舆图和曹操脸上来回扫视,显然在急速权衡。

短暂的静默。空气再次凝固,但已不再是两强对峙,而是四方角力的微妙平衡。每个人都在心中快速盘算着各自的筹码和底线。

曹操(林风)打破了沉默,他依旧不看袁绍,目光直接投向代表刘备的简雍和诸葛亮,以及东吴的孙权、周瑜,仿佛刚才与袁绍的争执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不值一提。

“孙仲谋总督扬、交二州,开海利国,可行。” 曹操的认可干净利落,“刘玄德暂督荆、益,靖平地方,亦属权宜。然,” 他话锋一转,手指再次落回地图,“董逆虽灭,其党羽郭汜、李傕等仍盘踞关西,勾结羌胡,时时觊觎司隶。西凉不稳,则洛阳难安,天子难安!司隶校尉,职在拱卫京畿。操请以兖、豫二州为根基,徐州为门户,总督兖、豫、徐、司隶诸军事,整军经武,为朝廷扫平西陲之患!”

他再次强调自己的地盘:兖州、豫州是核心基本盘,不容任何人染指。徐州是屏障,司隶(洛阳所在)是责任区也是禁脔。至于袁绍刚刚提议要染指的兖州部分,早被他无视了。

袁绍气得脸色铁青,正要拍案再起,孙权(孙阳)年轻气盛的声音却先一步响起,带着体育生的直率和一丝刻意为之的锋芒:“曹司空此言差矣!扫平西凉,匡扶社稷,岂是司隶校尉一家之责?当是天下诸侯共赴之事!若按司空所言,司隶、兖、豫、徐尽归司空,那袁公坐拥河北青冀并幽,刘皇叔督荆益,我据扬交,司空之地,可比我等加起来还要雄阔!这‘共赴国难’四字,岂非成了空谈?天下人又将如何看这‘星火之盟’?” 他初生牛犊不怕虎,直接点破了曹操方案中隐含的巨大利益不均衡。

曹操的目光第一次锐利如实质般刺向孙权,那眼神没有任何怒意,却像冰冷的探针,足以穿透人的皮囊。孙阳(孙权)被这目光刺得心头一凛,强撑的气势为之一窒。周瑜适时地轻轻咳嗽一声,端起茶盏抿了一口,姿态依旧优雅。

厅堂角落,蔡琰(苏清)无声地叹了口气。她拿起笔,在面前一份早已准备好的、用特殊符号和简体字混杂书写的基础条款草案上,快速地勾勒了几笔,然后递给身后侍立的貂蝉(柳烟)。貂蝉会意,悄无声息地挪到厅堂侧后方一处不起眼的屏风旁,对着侍立在那里的侍女低声说了几句。侍女迅速退下。

小主,

就在僵持不下,空气中火药味重新弥漫之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从侧门传来。所有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

只见六名身着素净青衣的侍女鱼贯而入,每人手中捧着一个托盘。托盘上并非珍馐佳肴,而是一卷卷装帧精美、散发着新鲜墨香的书册!那书册纸张洁白挺括,绝非此时常见的粗糙麻纸或昂贵缣帛,印刷的字体方正清晰,墨色均匀,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规整与效率感。

侍女们将书册一一放在四位主要代表(袁绍、曹操、简雍、孙权)以及蔡琰、周瑜、诸葛亮、沮授等人面前的桌案上。袁绍疑惑地拿起面前那本,只见深蓝色硬质封面上印着几个古朴而清晰的隶书大字:《星火同盟宪章·初议草案》。落款处是一个小小的、如同星辰环绕火焰的徽记——群星会的标志。

“诸位!” 蔡琰(苏清)清越的声音响起,压过了所有的窃窃私语。她站起身,素衣纤影立于高大的梁柱下,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知识赋予的沉静力量,清晰地传遍大厅。

“天下糜烂,神器蒙尘,非一人一地之责,亦非一人一地可挽。洛阳之殇,殷鉴未远。群星汇聚,乃为拨乱反正,非为再造割据!” 她的话语如同冰冷的泉水,浇在众人心头。

“此《宪章草案》,乃综合诸君前议及‘群星会’共商之基,所拟之框架。其要旨有三。” 她的目光扫过众人,尤其在有争执的袁、曹、孙脸上停顿片刻。

“其一,血缘与共识:奉天子于邺城,尊其名位,行祭祀,安天下。然,朝政军国大计,涉及社稷革新、外御胡虏、技术共享、民生协调等核心事宜,由‘星火盟约会议’共议共决!成员即我等四方代表及特邀之‘群星会’核心成员(如琰等)。天子诏令,凡涉及此等核心事者,需得盟约会议副署,方为有效!” 这是明确地将最高决策权从天子(实质是从袁绍)手中剥离,置于一个由穿越者势力主导的联盟会议之下。

“其二,分域与共责:袁公总督冀、青、并三州,奉天子,镇北疆。曹公总督兖、豫、徐、司隶四州,平西凉,卫京畿。刘公总督荆州、益州,安西南,抚蛮夷。吴侯总督扬州、交州,拓海疆,兴贸易。各方于所辖之域,拥开府、置官属、掌赋税、统兵权之全权!然,”蔡琰语气加重,“凡涉跨州联合作战、核心军工技术扩散、重大基础建设(如贯通南北之运河、驰道)、胡虏大规模入侵等关乎联盟整体存续之大事,各方有义务无条件出兵、出粮、出技术,服从盟约会议协调!” 这条既承认了各方在其势力范围内的绝对自治,又用“共责”的锁链将所有人捆绑在一起。

“其三,火种与未来!” 蔡琰的声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激越,“前人所遗智慧结晶(工坊、图纸、匠户),乃重振华夏、威慑四夷之‘火种’,非一家一姓之私产!洛阳‘少府机密工坊’独立运转,曹公负守土研发之责。然,其所有重大研究成果、基础工艺标准、核心数据,需定期向盟约会议提交备份!盟约会议拥有最终评估权及定向扩散授权权!各方根据所承担之研发经费比例及战略需求,依《宪章》细则获取相应技术输出等级!” 她直接采纳了曹操的核心诉求(洛阳工坊独立),但加上了严密的“备份”、“评估”、“授权”三把锁,将其置于联盟共同监管之下。同时,技术输出与经费和战略需求挂钩,引入了利益驱动机制。

“此乃框架!”蔡琰最后说道,目光沉静,“具体细则,如赋税分摊、技术评定等级、违约惩戒等,由盟约会议后续完善。今日,愿签此框架者,请署名!此约以三年为期,期满共议修订。若各为其利,寸土不让……”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带着沉重的压力,“则今日之会,不过重蹈关东讨董覆辙,徒耗国力,坐等强胡南下牧马!孰轻孰重,诸位,三思!” 她将那份印刷精美、代表着新秩序希望的《宪章草案》郑重地放在案上。

这份从天而降、印刷精美的宪章草案,像一枚精准的楔子,嵌入了僵持的裂缝。它凝聚了蔡琰(苏清)对历史的洞察与对未来的忧虑,也融合了群星会内部的初步共识。它看似公平地划分了势力范围,满足了各方最基本的地盘需求(袁绍得奉天子的名与河北,曹操得洛阳工坊与中原核心,刘备得荆益立足点,孙权得扬交和海权),但更关键的是,它用“盟约会议”、“技术共享”、“共御外侮”这些超越时代的框架,在承认割据现实的同时,强行搭建了一个更高层面的协作平台,并为后续的深度整合埋下了伏笔。那“备份”、“评估”、“授权”的三重枷锁,更是悬在曹操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防止他独吞最危险的果实。

曹操(林风)几乎是第一时间拿起草案,眼神如高速扫描仪般掠过核心条款。模型修正:承认现状自治权(+)。获得洛阳工坊主导权(核心目标达成,+)。技术输出受控(-),但可控范围内(评估权重:技术扩散风险降低至可接受阈值)。引入联盟框架(新变量,需后续评估其效率)。三年窗口期(足够完成基础整合和初步技术壁垒构建)。结论:方案综合得分>原定底线。接受。 他心中瞬间完成了利弊权衡,没有任何犹豫,拿起早已备好的笔,蘸满浓墨,在草案末页代表“兖豫徐司隶曹”的位置上,签下了铁画银钩、力透纸背的“曹操”二字。

小主,

袁绍(钱广进)的脸色变幻不定。奉天子在邺城(名分有了),河北依旧是他的基本盘(青州问题暂时搁置,但曹操明确承认了他对青州的诉求),这保住了底线。但那份“盟约会议”的条款,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这意味着他不能像董卓那样独断专行,做什么都要和这些人商量!尤其看到曹操签得那么快,仿佛早有预料,更让他疑窦丛生。沮授俯身在他耳边极快地低语:“明公,此约虽有限制,然亦将曹操、刘备、孙权尽数纳入其中,相互制衡!且奉天子之名仍在明公手中,大义在我。洛阳工坊,有备份评估之制,曹孟德亦难独专。当务之急,是定鼎河北,徐图后计!” 田丰也微微点头。袁绍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压下被分权的不甘,提笔在“冀青并袁”的位置上,签下了名字,笔画略显滞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