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死,成了李隆基心中永远的伤疤。是父亲的妾室豆卢氏和姨妈窦氏接过了抚养他的责任,她们偷偷将窦妃生前的遗物,一支玉簪交给李隆基。每当夜深人静,他便摩挲着冰凉的玉簪,在心里一遍遍描摹母亲的模样,那份刻骨的思念,渐渐化作了对权力斗争的清醒认知。
幽禁的日子漫长而压抑。宫墙高耸,隔绝了外面的世界,却隔不断少年心中的壮志。他跟着伴读偷偷学习经史兵法,在院子里用石子排兵布阵,甚至能把宫中侍卫的换班规律摸得一清二楚。兄弟们或沉湎于玩乐,或终日唉声叹气,唯有他,眼神越来越亮,像藏着一团火。
圣历二年,李隆基终于重见天日,此时的他已经十四岁了。他的祖母武则天因年老体衰,在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谏下,放弃了立武氏子弟为太子的念头,将被废的庐陵王李显接回洛阳重立为太子,李旦则被封为相王。长安年间,李隆基先后担任右卫郎将、尚辇奉御,虽然只是掌管皇帝马匹的闲职,却让他得以近距离观察朝堂运作。
最让他震撼的,是神龙元年的那场政变。以张柬之为首的朝臣率领禁军冲入玄武门,杀死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迫使这位叱咤风云的女皇退位,中宗李显复位。二十岁的李隆基站在人群中,看着刀剑上的寒光,听着宫人们的惊呼,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权力更迭的血腥与力量。
景龙四年,李隆基从潞州别驾任上回到长安。这座阔别多年的都城,依旧繁华,却处处透着诡异的平静。中宗李显懦弱无能,朝政早已落入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手中。当年发动神龙政变的功臣被一一贬斥,太子李重俊因起兵反抗被杀,韦皇后甚至学着武则天的样子,让兄长韦温把持大权,安乐公主则公开卖官鬻爵,朝堂乌烟瘴气。
“这天下,要再变天了。”李隆基在自己的府邸中,对着心腹王毛仲低语。他早已暗中联络了一批才勇之士,尤其看重皇帝亲军“万骑”,这支由唐太宗时期的“百骑”发展而来的精锐部队,此刻成了他眼中最锋利的剑。
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等人,早就对韦氏外戚的跋扈不满,见李隆基礼贤下士,又有皇室血脉,渐渐成了他的心腹。他们常在长安的酒肆中秘密会面,用酒碗碰出的脆响,代替无声的誓言。
这年六月,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中宗李显被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杀!韦后秘不发丧,立李重茂为傀儡皇帝,自己临朝摄政,眼看就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不能再等了!”李隆基在灯下击节而起。他连夜找到姑姑太平公主,这位曾参与过多次权力斗争的公主,当即表示支持:“韦氏乱政,人人得而诛之,我儿薛崇简愿随你行事。”
有人建议先向相王李旦禀报,李隆基却摇头:“此事凶险,若告诉父亲,他赞成则受牵连,不赞成则坏大事。我身为皇子,当为社稷分忧,成败皆由我一人承担。”
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身着便服,带着几个亲信潜入禁苑,来到苑总监钟绍京的住处。钟绍京却突然反悔,脸色苍白地说:“此事牵连甚广,恐……恐难成功……”
“钟大人可知,韦后已下密令,明日便要诛杀相王与太平公主?”李隆基目光如炬,盯着钟绍京说道:“你若此时退缩,全家性命难保!”钟绍京的妻子许氏也在一旁劝说:“身为人臣,当为国除奸,岂能因惧祸而退缩?”钟绍京这才咬牙点头,当即召集苑中工匠,准备响应。
入夜,万骑的军官们陆续到来。葛福顺按剑说道:“殿下下令吧,我等万死不辞!”李隆基拔出腰间宝刃,寒光一闪:“今夜三更,直捣内宫,诛杀韦氏乱党!”
三更时分,葛福顺突袭羽林营,手起刀落斩杀韦后党羽韦跨、韦播,对着惊愕的羽林军喊道:“韦后弑君篡权,今夜当诛奸佞,拥立相王!愿从者随我入宫!”羽林军本就不满韦氏,纷纷响应,跟着他杀向玄德门。李仙凫则引兵攻入白兽门,两支人马在凌烟阁会师。
李隆基亲自率军冲入内宫,守卫的武士见是皇子亲至,纷纷倒戈。韦后在睡梦中被喊杀声惊醒,披头散发地逃入飞骑营,却被早已反正的士兵斩首。安乐公主正对着镜子画眉,听到动静还没反应过来,便被冲入的士兵斩杀。上官婉儿手持蜡烛迎接,想凭当年与太平公主的交情免死,李隆基却冷声道:“此等乱政之人,留着何用?”下令将其处死。
一夜之间,韦氏集团被连根拔起,凡身高超过马鞭的男性亲属皆被处死,鲜血染红了宫道。当李隆基向父亲李旦禀报时,这位一生谨慎的相王抱着儿子,泪水纵横:“宗庙社稷,都靠你保全了啊!”
随后,李重茂禅位,李旦重新登基,是为睿宗。在立太子的问题上,长子李成器坚决辞让:“国家危难之时,当立有功者。平王李隆基平定大乱,功在社稷,儿臣不敢居其上。”大臣们也纷纷支持李隆基,李旦遂立李隆基为太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成为太子的李隆基,很快迎来了新的对手,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自恃拥立睿宗有功,权倾朝野,七个宰相中有五个是她的亲信。她见李隆基精明强干,怕将来难以控制,便屡次散布流言,称“太子非长,不当立”,甚至想效仿武则天,改立一个懦弱的太子。
景云二年正月,太平公主竟将宰相们堵在宣政殿的光范门内,公然要求更换太子,被宰相宋璟严词拒绝:“太子有功于国,天下皆知,公主岂能妄议废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