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贵妃承欢

梅妃曾撰写《萧》《兰》《梨园》《梅花》《风笛》《玻盂》《剪刀》《绮窗》八赋,篇篇工妙,传为佳话。一日,李隆基召集诸王在梅亭设宴,梅妃侍坐一旁。饮至半酣,李隆基命她吹奏白玉笛,那笛声抑扬宛转,不疾不徐,听得诸王啧啧称叹。

吹罢笛,梅妃又起身跳惊鸿舞。她身姿轻盈,往复回环,时而如越国西施般婉约,时而似汉宫飞燕般灵动。诸王看得目眩神迷,赞不绝口。舞毕,她鬓发不乱,脸上只泛着淡淡红晕,粉白相间,宛如一枝迎雪早梅,娇艳动人。

李隆基笑着对诸王说:“朕的妃子乃是梅精转世,吹白玉笛,作惊鸿舞,是不是满座生辉?”随即命梅妃剥橙醒酒,遍赐诸王。那一刻,他以为自己寻到了世间最美的风景。

可李隆基向来是得陇望蜀的性子。梅妃的专宠并未持续太久。一次,他前往温泉宫游玩,驸马都尉杨洄伴驾随行。杨洄为了讨好皇上,神秘兮兮地举荐:“陛下,臣知道有位美人,容貌才情,怕是连梅妃也不及。”

李隆基顿时来了兴致,立刻命高力士暗中将这美人召入宫中。他万没想到,这道旨意竟引出一段宫廷丑闻。

杨洄举荐的美人,竟是寿王李瑁的妃子杨氏。

杨氏小字玉环,弘农华阴人,后迁居蒲州永乐县独头村。父亲杨玄琰曾为蜀州司户,她生于任所,自幼丧父,寄养在叔父杨玄珪家中。开元二十二年,杨玉环嫁给寿王李瑁为妃,论辈分,是李隆基的儿媳。

高力士奉旨来到寿王府,传旨宣召杨妃入宫。寿王李瑁虽满心疑惑,却不敢违抗父命,只得唤出妻子,让她随高力士前往。杨玉环心中五味杂陈,既有离别的忧愁,又有觐见天颜的窃喜,与寿王匆匆话别后,便乘车驶向温泉宫。

李隆基在宫中早已等得心急。见高力士带回杨妃,当即传她进见。杨玉环轻移莲步,走到座前深深一拜,口称:“臣妾杨氏见驾。”李隆基赐她平身,命宫婢将她扶起。

此时已近黄昏,宫中烛影摇红,阶下月光如水。暮色漫过宫墙,檐角的铜铃在晚风里轻晃,殿内烛火摇曳,把人影投在描金屏风上,忽明忽暗。

李隆基执杯的手顿了顿,他原是随口一问,没料到这女子不仅生得惊心动魄,连气息都像沾了月华,站在那里,便让满殿烛火都失了三分亮。待她落座时裙摆轻扫地面,带出一阵若有似无的香,他才回过神,问她擅长何种技艺,杨玉环答说粗晓音律。

李隆基命高力士早奉上一支玉笛。那笛身莹白,是西域进贡的羊脂玉,通体温润,映得杨玉环的指尖愈发纤细。她接过时指尖微颤,似有些怯,可当唇瓣贴上笛孔,第一个音淌出来的瞬间,李隆基便知,方才那点怯,全是装的。

笛声初起时像溪水流过青石,清浅明快,渐渐转急,如群鸟掠过长空,翅尖带起风声,末了又陡然放缓,化作绕梁的余韵,缠在殿梁上不肯散。李隆基眯起眼,看她垂着眼帘,长睫在眼下投出浅影,分明是第一次吹这宫里的玉笛,却熟稔得像吹了千百遍。

李隆基又亲自取来《霓裳羽衣曲》的谱子,那是他登女儿山时,见云海翻涌如仙袂飘举,一时兴起写的,连乐工都得练上三月才能摸到门道。可杨玉环只扫了两眼,玉笛便又响起来,不是照搬曲调,而是顺着旋律往外延展,添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暖,竟比他写的原稿更活泛。

“好!”李隆基击掌,亲自斟了酒。琥珀色的酒液在夜光杯里晃,映得她脸颊的红晕像染了酒色。三杯下肚,杨玉环眼尾飞红,忽然伸手抚上鬓角,鬓边那朵珍珠花钿颤巍巍的,笑着说:“陛下的曲子里,藏着云海呢。”

“那你还听出别的了吗?”李隆基往前凑了凑,烛火在两人之间跳得厉害。

杨玉环没说话,只是把笛孔往唇边又送了送,这次的调子软下来,缠缠绵绵的,像殿外的月光,绕着廊柱打了个结。李隆基喉头滚动,从袖中摸出个锦盒,里边的金钗上镶着的珍珠,颗颗圆润,在烛火下亮得惊人。

“这个……”他话没说完,杨玉环已伸手接了,指尖擦过他的掌心,像羽毛扫过心尖。她把金钗插在鬓边,对着铜镜照了照,忽然转身,鬓边金钗晃得人眼晕:“谢陛下。”

那声音软得像浸了蜜,李隆基忽然起身,一把攥住她的手腕。烛火“噼啪”爆了个灯花,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屏风上,叠成一团。他嘶哑着声音说道:“今夜……就住这儿吧。”

杨玉环没答,只是反手攥住了他的衣袖,金钗在发间轻轻晃,像在点头。

殿外的月光不知何时浓了,漫过门槛,把满地烛影泡得软软的。高力士识趣地带了宫人退远,只留那支玉笛落在案上,笛孔里还飘着没散尽的调子,缠在梁上,和着帐内的喘息,成了段见不得光的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