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郑和为首,王景弘稍后半步,其后是经过挑选的各级有功将领、文职人员(包括马欢、费信、小哈桑等),以及身着各式民族服装、手捧贡品礼单的占城、爪哇(东王使者)、满剌加、苏门答腊、古里等国的使臣,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缓步踏入奉天殿。
“臣郑和,奉旨巡抚西洋诸国,今幸不辱命,率队归朝,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郑和的声音清晰沉稳,带着长途跋涉的风霜,更带着不辱使命的坦然。他率先跪下行叩拜大礼,身后数百人随之齐刷刷跪倒,山呼万岁,声震殿瓦。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各国使臣亦用生硬的汉语或本国语言,表达着对这位东方大帝国的敬意。
朱棣看着跪在丹陛下的郑和,看着他明显被海风烈日侵蚀得更加黝黑粗糙的面庞,看着他身后那些同样经历风浪洗礼的将士和来自万里之外的异国使臣,胸中豪情激荡。他强压着激动,抬手虚扶:“爱卿平身!诸位将士、各国使节平身!”
“谢陛下!”
待众人起身,郑和开始详细禀报此次远航的历程。他从福建长乐扬帆说起,历陈所经诸国——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锡兰山、古里……每到一处,如何宣示诏书,赐予印诰,赏赉有差;如何与当地君主、酋长交往,建立友好关系;如何调解争端(如爪哇东西王之争);如何扫清海道障碍(重点提及剿灭陈祖义);以及沿途观测天文、绘制海图、记录风土人情等事。他语气平实,条理清晰,但所述内容之新奇、经历之险阻、成果之丰硕,却让满朝文武听得心驰神摇,时而惊叹,时而振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郑和禀报到旧港之战,生擒海盗巨魁陈祖义时,朱棣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
“将罪酋陈祖义,押上殿来!”皇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片刻后,在四名虎背熊腰的御前侍卫押解下,身着囚服、枷锁镣铐俱全的陈祖义,被强行按跪在冰冷的金砖地上。这位曾经在海上叱咤风云、令商旅闻风丧胆的海盗王,此刻在帝国权力中枢的煌煌气象面前,显得如此卑微而渺小。他挣扎着抬起头,看向龙椅上那尊如同神只的身影,眼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
兵部尚书出列,朗声宣读陈祖义历年来劫掠贡使、商船,杀人越货,对抗官军等累累罪行,声音铿锵,字字诛心。
朱棣听完,面沉如水,目光如冰刃般扫过陈祖义:“陈祖义,尔本大明子民,不思报效,反而流窜海外,聚众为盗,祸乱海疆,罪孽滔天!今日被擒,还有何话说?”
陈祖义浑身颤抖,涕泪横流,伏地叩首不止:“罪民……罪民知错了……求陛下开恩……饶罪民一命……”
“开恩?”朱棣冷哼一声,“尔肆虐海上时,可曾对往来商旅、无辜百姓开恩?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拖下去,交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会审,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遵旨!”侍卫轰然应诺,如同拖死狗般将瘫软如泥的陈祖义架出了奉天殿。这个南洋海道上最大的毒瘤,其命运在此刻已然注定。
处置完陈祖义,朱棣脸上的寒意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毫不掩饰的赞赏与喜悦。他目光炯炯地看向郑和及其身后的功臣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