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最后的航程

郑和对此心知肚明,但他不为所动。他拖着不甚利索的腿脚,亲自巡视每一艘正在修缮的船只,检查每一处关键榫卯;他坐在校场的高台上,看着王景弘等人操练新兵,不时提出严厉的要求;

他更以惊人的耐心与户部、工部乃至兵部的官员周旋,据理力争,为船队争取每一份必需的物资和给养。他的身体在衰老,但他的意志,却在这次最后的集结中,淬炼得如同百炼精钢,坚定无比。

在一次查看宝船龙骨修复时,郑和脚下不慎一滑,险些摔倒,幸亏身旁的王景弘眼疾手快扶住。

“郑公!”王景弘担忧地看着他苍白疲惫的脸色,“您……您要多保重身体啊!此行万里,不比从前……”

郑和摆摆手,站稳身形,目光依旧紧紧锁在那巨大的船骨上,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无妨。这把老骨头,就算扔在海上,也要扔在该扔的地方。”

宣德六年冬,经过近两年艰难曲折的筹备,第七次下西洋的船队终于基本就绪。规模虽不及永乐年间的鼎盛,但也有宝船六十余艘,人员近三万名,显得更加精干、务实。

临行前,郑和做了一件令许多人意外,又似乎在意料之中的事。他奏明朝廷,请旨前往福建泉州。名义上是视察海防,顺道祭祀海神,但王景弘等老部下心中明白,郑公此行,别有深意。

泉州,这座见证了无数海商扬帆起航、也迎接过无数游子归来的古老港口,对于身为穆斯林的郑和而言,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泉州城东的灵山,坐落着传说中的伊斯兰先贤“三贤”、“四贤”的圣墓。这里,是无数漂洋过海的穆斯林心中的圣地。

郑和轻车简从,来到灵山。他屏退随从,独自步入圣墓所在的山院。院内古榕参天,气氛庄严肃穆。他洗净双手,整肃衣冠,以最虔诚的穆斯林礼仪,进行了长时间的祈祷。没有人知道他在真主面前祈求了什么,是航行的顺利?是使命的达成?还是……对自身归宿的某种预感?

祈祷完毕,他命人找来当地最好的石匠。

“在此立一碑,刻上碑文。”他口述,由通事记录并翻译成阿拉伯文和中文。

碑文记述了大明皇帝派遣他屡次远航、抚谕西洋诸国的事迹,颂扬了皇恩浩荡与真主的庇佑。最后,他特意加上了自己的名讳——“大明国使者郑和”,以及此行出发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