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新的算盘

1988年的槐花比往年开得早,五月初的风裹着甜香,钻进县城粮站改造的宋家超市——砖墙上还留着“备战备荒”的模糊标语,货架上却已摆着南北货,连墙角那台老式台秤,都沾了几分新气象。

这天午后,林薇正伏在木桌上核对进货单,算盘珠子噼啪响,楚瑶在旁用铅笔标注差额,周晓云突然攥着个银灰色方块跑过来,眼睛亮得像藏了星子:“秀兰姐,红梅姐!你们快看这个!”她指尖按下去,液晶屏上立刻跳出行清晰的数字,“这是供销社刚到的函数计算器,能算平方根,对账再也不用反复扒算盘了!”

楚瑶接过计算器,指尖触到冰凉的按键,心里轻轻一动——在她熟悉的那个时代,比这精密百倍的智能设备随处可见,可眼下这台“简陋”的机器,在1988年的小县城已是稀罕物。她指尖划过按键,故意慢了半拍:“确实比算盘省事,算错了也不用从头再来。”

林薇接过计算器试了试,算完一笔账抬头时,目光落在窗外——县城主街的尘土里,一辆卡车正载着货物往南去,那是往省城的方向。“晓云,教大家用计算器是大功一件,”她顿了顿,声音压得略低,“不过我前几天听送货的师傅说,省城百货大楼里,有种比计算器更厉害的东西,叫‘计算机’,能记账还能打文件。”

六月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宋家兄弟就开着卡车来接人——林薇、楚瑶要去省城进货,顺带想瞧瞧那传说中的“计算机”。卡车在土路上颠簸了三个钟头,直到望见省城百货大楼的玻璃门,楚瑶才悄悄松了口气。

百货大楼三楼的一个柜台前,围了不少人。林薇挤进去,一眼就看见柜台上摆着个银灰色铁盒子,屏幕是淡绿色的,旁边还连着个带按键的板子。“这就是计算机?”她声音里藏了点不易察觉的颤抖,指尖几乎要碰到机身——她在画报上见过类似的东西,可亲眼见着,还是觉得新鲜。

售货员见状,立刻凑过来演示:“您瞧好了,这机器能记进货账、算员工工资,还能打文件!”他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下,绿色屏幕上立刻跳出一行整齐的宋体字,围观的人里顿时发出一阵低呼。

楚瑶凑在林薇耳边,声音压得很轻:“这应该是苹果II型,1987年就生产了,没想到现在还能在这儿见到。”

“这机器多少钱?”林薇转头问,心里已经在算超市的流动资金。

“一万二。”售货员报出数字的瞬间,周围的议论声突然停了——在场的人都清楚,这钱在县城能买三套带院的瓦房,或是十几辆永久牌自行车。

回程的卡车上,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车厢里堆着刚进的洗衣粉和肥皂,楚瑶望着窗外掠过的白杨树,突然开口:“一万二的计算机咱们可以买,可我觉得缓一缓比较好,但可以先买台打字机——对账、打单据都能用,比手写快,还不容易出错。”

林薇转头看她,眼里慢慢亮了:“我也是这么想的,就是不知道家里人会不会同意。”

果然,晚饭后的家庭会议上,“买打字机”的提议一出口,宋卫东就拍了桌子:“八百块?!”他嗓门提得老高,手里的搪瓷杯都晃出了水,“这钱够买八辆自行车,够杂货铺进半个月的货了!咱们用算盘、计算器不是挺好?花这冤枉钱干嘛!”

宋老实坐在主位上,手指摩挲着旱烟杆,眉头皱得紧紧的:“卫东说得也有道理,咱们小本生意,别赶那‘洋气’的时髦,万一用不惯,这不就白扔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