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经理,”张明推了推眼镜,语气充满干劲,“我发现我们超市存在几个明显问题。第一,货品陈列缺乏科学规划,应根据顾客动线和购买习惯,将关联商品就近摆放,比如牙膏旁边放牙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按品类死板划分。第二,库存管理粗放,没有安全库存概念,全凭经验,容易导致缺货或积压。我建议引入ABC分类法,对商品进行重点管理。第三,员工服务流程缺乏标准化,我观察到三名收银员的操作流程各不相同,影响效率……”
宋卫国皱着眉头,耐着性子听。有些词他听得云里雾里,但核心意思他明白——这小伙子觉得他管得不行。他心里有些不快,超市能有今天,是他带着人一点一滴干出来的,现在倒被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指点江山。
“小张啊,”宋卫国打断他,语气带着长辈的宽厚,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你说的这些,听着是那么个理儿。可咱这超市,来的大多是乡里乡亲,习惯了自己找东西。你说的那个什么动线,他们不一定认。至于库存,老王(指老采购)干了十几年,心里有本账,啥时候该进啥货,他心里门清。还有员工,都是熟人,非要弄得跟机器似的,怕伤了和气。”
张明愣住了,他满腹经纶,准备了一套套理论,却没想到被“乡里乡亲”、“心里有本账”、“伤了和气”这些朴素的理由给挡了回来。他试图争辩:“宋经理,科学管理是为了长远发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长远发展也得一步步来嘛!”宋卫国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先跟着老王熟悉熟悉情况,别急着改。”
另一边,被分配到食品事业部的李莉,遭遇了类似的困境。她发现食品坊的生产记录极其简单,几乎全凭老师傅的手感和经验。她提出要建立标准作业程序(SOP),对配料比例、搅拌时间、烘烤温度进行量化记录和严格控制。
负责生产的老师傅,也是宋建国的得力助手,一听就炸了毛:“量化?小姑娘,我做蜜枣做了大半辈子,靠的就是这双手的感觉!火候到了就是到了,糖放多少甜度正好,我心里有数!弄个本子记来记去,耽误工夫!做出来的东西没了那个味儿,谁负责?”
李莉不服气,据理力争:“师傅,感觉会因人而异,也会因状态而异。标准化是为了保证每一批产品味道都稳定,这是品牌的基础!而且有了数据,出了问题也好追溯原因……”
“追溯啥?”老师傅更不高兴了,“我做的蜜枣,从来没出过问题!”
宋建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本能地觉得老师傅说得对,传统手艺讲究的就是个“感觉”;但他又隐隐觉得李莉的话有道理,食品坊要想做大,好像确实不能总靠“感觉”。
最激烈的一次冲突,发生在集团的一次周度会议上。张明再次提出了他的超市优化方案,并且引用了大量课本上的理论和数据。他的陈述逻辑严密,听起来无懈可击。
然而,他话音刚落,负责超市仓储的老员工,也是宋家的远房亲戚,忍不住嘟囔了一句:“花里胡哨的,净整些没用的。咱超市能火,靠的是货真价实,待客热情,不是靠那些洋名词。”
这话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刺耳。张明的脸瞬间涨红了,他感觉自己的专业和努力受到了羞辱,猛地站起来:“你这是经验主义!固步自封!企业要发展,必须拥抱科学管理!”
“你说谁固步自封?!”老员工也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