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的宋家老宅,暖气开得足,但会议室里的气氛却时而热烈如盛夏,时而冷凝如深冬。长方形的会议桌第一次显得不够用,宋家老中青三代十几口人围坐,桌上散落着茶水、点心和厚厚的讨论材料。正中央,是一份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宋氏家族宪章(初稿)》。
林薇站在一块白板前,上面写满了讨论要点。她深吸一口气,知道今天这场家庭大会,将决定宋氏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第一条:人才的壁垒
会议伊始,火药味就弥漫开来。当林薇念出宪章初稿第一条:“家族成员需在外工作三年或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并通过标准化考核,方可进入企业”时,宋建国猛地站了起来。
“我不同意!”他的脸涨得通红,“这是什么意思?我儿子浩然,从小在超市里跑着长大,货架都比人高,现在你告诉他,想回来还得去别人家打工三年?还得考试?这是哪门子道理!”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宋浩然地低着头,手指绞在一起。
“建国,你听我解释...”林薇试图缓和。
“解释什么?自家人还要设门槛?那我们拼死拼活把企业做这么大图什么?不就是为了子孙后代能轻松点吗?”宋建国越说越激动。
一直沉默的杨帆这时推了推眼镜,开口了,声音平静却有力:“建国哥,正是因为企业做大了,才更需要专业人才。我问个问题,如果将来有个名校毕业、在跨国公司干过的外人,和一个只有高中学历、毫无外部工作经验的自家孩子同时竞聘一个管理岗,我们选谁?选自家孩子,寒了外来人才的心,企业迟早失去竞争力;选外人,自家孩子更觉得委屈。不如一开始就立好规矩,对所有人都公平。”
宋卫国沉吟片刻,点了点头:“杨总监说得在理。浩然,你自己说,你是愿意靠真本事服众,还是愿意被人指着脊梁骨说‘靠爹’?”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宋浩然身上。这个刚满二十岁的年轻人抬起头,眼神从犹豫逐渐变得坚定:“爸,我想出去闯闯。卫东叔当年不也是去南方闯了才知道天高地厚吗?我不想一辈子活在宋氏的光环下。”
宋建国看着儿子,张了张嘴,最终重重地坐了回去。
学历与能力的博弈
眼看第一条在年轻人支持下即将通过,赵金凤却提出了新问题:“那要是有孩子,他就是念书不行,考不上本科,可做事麻利,有生意头脑,这样的人咱也不要?”
这个问题很犀利。楚瑶接过话茬:“妈说得对。所以条款里写的是‘或’,两个条件满足一个就行。在外工作三年,同样是学习,是积累。而且,”她看向几个侄子侄女,“考核不光是笔试面试,也会评估实际能力。我们是要设立门槛,不是要设立壁垒。”
这个解释让更多人点了头。宋老实一直闭目养神,此时微微颔首,但没有说话。
第二条:权力的移交
如果说第一条争议激烈,那么第二条引发的简直是地震。
“重大经营决策需由董事会投票决定,家庭会议不再作为最高决策机构。”林薇念出这一条时,明显感觉到空气凝固了。
“什么?!”这次连一向支持改革的宋卫东都皱起了眉头,“董事会里现在有杨总监,以后可能还有别的外人。咱们自己家的事,要让外人来投票决定?”
李大明也忍不住插话:“是啊,这...这不太好吧?万一董事会做的决定,咱们家里人都觉得不对呢?”
会议室里七嘴八舌,质疑声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