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五丈原之星落

刘封正在校场检阅新装备了“荆襄弩”的部队,闻听此讯,他猛地勒住战马,久久不语。秋风掠过校场,卷起尘土,带着彻骨的寒意。他挥手屏退左右,独自策马登上城楼,面向西北方向,眺望良久。

“一代人杰,就此凋零……”刘封的声音低沉,带着复杂的情绪。他想起了荆门会盟时,诸葛亮那清癯而坚定的面容,那洞察世事的智慧,那为了理想鞠躬尽瘁的执着。纵然是对手,亦不能不心生敬意。“传令下去,金陵城内禁宴乐三日,以示哀悼。另,以孤之名,遣使携厚礼赴成都吊唁,务必表达我方哀痛与联盟依旧之诚意。”

回到宫中,刘封将消息告知甄若。甄若正在核对百工坊的账目,闻言手中朱笔一顿,在绢帛上洇开一团红痕,犹如血泪。

“诸葛丞相……竟真的……”她放下笔,眼中流露出真挚的惋惜与哀伤,“妾身虽未见过丞相,但观其治国、治军、乃至所创器物,皆为民为国,呕心沥血。如此贤相,天不假年,实乃汉室之失,天下百姓之痛。”

刘封叹道:“是啊,孔明一死,蜀汉犹如折柱。司马懿再无顾忌,曹魏的压力,很快便会转向我们。而蜀汉内部……李严之辈,恐怕也要按捺不住了。”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诸葛亮之死,不仅是哀悼,更意味着天下局势将迎来巨变。

甄若走到刘封身边,轻声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蜀汉动荡,于我虽是挑战,却也是机遇。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吊唁之事,妾身以为,不仅需礼数周全,更可借机探听蜀中虚实,尤其是蒋琬、费祎等新任掌权者的态度,以及……那位后主的心思。”

刘封点头:“夫人所言极是。庞师近日身体不适,此事就劳烦夫人与鸿胪寺仔细斟酌,选派得力之人前往。”他顿了顿,又道,“告诉使者,姿态要谦恭,言辞要恳切,但眼神要亮,要让他们知道,江东刘封,依然是他们可以依靠的盟友,但也绝非可欺之辈。”

小主,

是夜,金陵宫中也灯火难眠。刘封站在巨大的舆图前,原本标着蜀汉北伐军团的旗帜,仿佛失去了光芒。他知道,一个时代结束了。诸葛亮的逝世,抽掉了维系三国微妙平衡的一根关键支柱。未来的狂风暴雨,需要他独自面对了。而远在成都,诸葛亮的灵柩正缓缓南归,蜀中的天空,阴云密布,一场权力与生存的考验,即将降临。五丈原的秋风,吹散的不仅是一代贤相的生命,更是吹动了天下这盘大棋的整个局面。

丞相府新换上的素白灯笼。府内不再有彻夜的烛光,也不再有不绝的咳嗽声,只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寂静。诸葛亮的灵柩尚未归葬定军山,但权力的真空已然让这座都城暗流涌动。

皇宫深处,刘禅蜷缩在锦榻上,身上裹着厚厚的裘皮,却仍觉得寒意刺骨。他面前摊开着一份关于汉中屯田事务的奏章,字迹熟悉,是蒋琬的笔迹,可他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宦官黄皓那尖细又带着几分讨好的声音:“陛下,丞相在时,事事躬亲,您自然省心。如今……这千斤重担,可都落到您肩上了。不过陛下乃真龙天子,自有神助……”

“千斤重担……”刘禅喃喃自语,一种从未有过的惶恐攫住了他。以往,无论遇到多大的难题,总有“相父”在前头顶着,他只需在最终的决策上点点头,或者干脆说一句“一切依相父所言”。如今,那根最坚实的支柱崩塌了,他仿佛一下子被抛入了惊涛骇浪之中,无所依凭。

“陛下,费祎尚书与董允侍中在外求见。”内侍的声音将他从恍惚中惊醒。

刘禅有些不耐烦地挥挥手:“又是他们……就说朕……朕身体不适,让他们去与蒋琬商议。”他现在最怕见这些一脸严肃、满口大义的旧臣,他们的目光似乎总能看穿自己的心虚与无能。

殿外,费祎与董允听到回禀,对视一眼,皆看到彼此眼中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