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既定,肖霄开始以一种极其克制和保持距离的方式,维持着与李红梅这极其脆弱的“联系”。他不再主动联系她,但对于她偶尔打来的电话,会接听,语气平淡,既不热情,也不过分冷漠,就像对待一个偶尔问候的、并不熟悉的旧相识。
李红梅的电话通常间隔不定,有时一周一次,有时十几天也没有动静。内容也大多是些无关痛痒的开场白,问问“最近怎么样”、“生意还好吗”,语气总是带着那种刻意维持的、却又难掩局促的关心。肖霄的回答永远是简短的“还好”、“老样子”、“多谢关心”。
但偶尔,在这些乏味的对话间隙,李红梅会像是无意中,夹杂进一两句看似随口的“提醒”。
“……听说最近路上查得严,尤其是往外省送货的车,牌照查得特别仔细……”
“……工商那边好像新来了个副科长,挺较真的,专门盯着个体户的营业执照……”
“……广东那边最近暴雨,好多路都冲毁了,货运可能都会受影响 delay(延迟)……”
这些信息,碎碎点点,不成系统,但往往都能从侧面印证或补充王大锤那边传来的市井消息,甚至有时能提供一些更“内部”的视角。肖霄会默默记下,然后让李卫东通过自己的渠道去小心核实。十次里面,大概有六七次是准确的,确实帮助他们避开了一些麻烦或者抓住了某些稍纵即逝的机会。
这个过程,让肖霄对李红梅的处境有了更清晰的判断。她确实能接触到一些信息,但显然并非核心圈子,得到的多是些零碎的、边缘的风声。而且,她传递信息的方式非常小心谨慎,从不涉及具体的人名、单位、时间,总是用模糊的“听说”、“好像”、“最近”来掩盖来源,显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风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种联系,让肖霄感到一种沉重的疲惫。每一次和李红梅通话,他都能感受到电话那头那份欲言又止的挣扎和无法言说的愧疚,这让他不时会想起在黑土地上的那些岁月,想起那个曾为他挺身而出的女知青,心里会泛起一丝复杂的、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怜悯。但更多的,是警惕。他必须时刻绷紧神经,揣测她每一句话背后的真实意图,判断哪些是善意提醒,哪些可能是精心布置的诱饵。
这种危险的“舞步”,也影响到了他的生意决策。他变得更加多疑,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确认,决策过程更加冗长。有时为了避免可能的风险,他甚至会主动放弃一些利润可观但感觉“不安全”的机会。生意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但也变得更加稳健,根基在压力下被一点点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