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弥河落日

同治六年冬,十一月。山东,寿光。

寒风如刀,刮过弥河两岸枯黄的芦苇,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天地间是一片肃杀的灰蒙,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着,仿佛随时要碾碎这片饱经战火蹂躏的土地。河面尚未完全封冻,浮冰相互撞击着,流淌着刺骨的寒意。

赖文光立马于一处低矮的土岗上,他身上那件曾经鲜艳的王爷战袍早已破旧不堪,沾满了泥污和暗褐色的血渍。他深邃的目光扫过眼前这片狭长的绝地——西面,是清妖重兵封锁、炮舰游弋的运河,如同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铁壁;东面,是波涛灰暗、吞没一切希望的大海。寒风卷起他散乱的花白鬓发,也带来了营地里挥之不去的绝望气息:伤兵的哀嚎、战马因饥饿和无草料发出的悲鸣,以及一种更可怕的、死寂般的沉默。

“遵王…” 一个年轻的掌旗官步履蹒跚地走来,嘴唇干裂,声音嘶哑,“…最后几匹驮马…也杀了。兄弟们…实在撑不住了。” 他的眼神空洞,看不到一丝光亮。

赖文光没有回头,只是握紧了冰冷的缰绳,指节发白。他仿佛能看到身后那些追随他转战千里的弟兄们,此刻正蜷缩在寒风中,用颤抖的手刮着树皮,咀嚼着冰冷僵硬的皮革。他们的脸被饥饿和寒冷折磨得失去了人形,唯有眼中还残存着对眼前这位领袖的一丝信任,如同风中残烛。

“告诉弟兄们,” 他的声音沙哑,却异常平稳,带着一种末路英雄的镇定,“再撑一撑。清妖的铁壁,总有缝隙。我们能冲出去一次,就能冲出去第二次。”

然而,他心底知道,这次不同了。李鸿章这张由运河与大海织成的巨网,冰冷、坚韧、毫无破绽,正一点点抽干他们最后的气力。

与此同时,运河西岸,淮军大营。

中军大帐内,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帐外的严寒。李鸿章端坐在帅案后,身披玄狐大氅,面色沉静如水。他面前摊开着最新的各路塘报,上面清晰地标注着捻军日益缩小的活动范围和侦察到的窘迫状况。

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等一众淮军悍将按剑肃立,帐内弥漫着大战前夕的紧张与期待。

“禀大帅!”一名探马冲入帐内,单膝跪地,声音洪亮,“捻逆粮尽援绝,人马倒毙日甚,其部已溃散不堪,战力十不存一!”

李鸿章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电,扫过帐下诸将。

“好。”他只吐出一个字,却重若千钧。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弥河与渤海之间的那片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