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生丝之战

光绪八年(1882年)春寒料峭的清晨,苏州河面还飘着薄雾,阜康丝厂已是灯火通明。胡雪岩披着貂皮大氅,站在新落成的厂房前,望着二十座高耸的砖砌烟囱在晨曦中若隐若现。这座占地五十亩的丝厂,是他耗费二百万元巨资,历时两年才建成的。从意大利引进的三百台最新式缫丝机,此刻正静静地等待着启动的时刻。

东家,吉时已到。总管事躬身禀报,声音在空旷的厂房里回荡。

胡雪岩微微颔首,目光扫过车间里整齐排列的缫丝机。这些机器是他特意通过意大利领事馆的关系,从米兰采购的最新设备。每台机器上都贴着意文操作说明,他专门聘请了通译逐字翻译,还命人用朱笔在关键处做了标注。记得设备运抵上海那日,海关的洋人税务司百般刁难,硬是要征收高额关税。最后还是托了左宗棠的关系,才得以顺利通关。

点火。他沉声下令。

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顿时响彻苏州河畔。工人们穿着统一的青色短褂,在意大利技师的指导下,熟练地将蚕茧投入沸水中。很快,缫丝机吐出了第一缕雪白的生丝。胡雪岩走下楼梯,亲自检验生丝质量。他捻起一束生丝在指尖摩挲,又对着晨曦仔细察看。

比日本丝如何?他问身旁的意大利技师马里奥。

更柔软,更有韧性。马里奥用生硬的中文回答,太湖蚕茧的质量,世界第一。只要工艺跟上,完全可以超越日本生丝。

就在这时,一辆马车疾驰而来,湖州丝商沈应奎跳下车,顾不得擦去额头的汗水:雪岩兄,大事不好!洋商们在英国总会开会,说要联手压价!听说怡和的查顿放话,要不惜代价把咱们打垮。

胡雪岩目光一凛,却不见慌乱:该来的总会来。传我的话,湖州、南浔一带的上等蚕茧,照市价加一成收购。另外,让各分号加紧收购,但要注意方式,不要惊动市场。

此时的外滩英国总会内,气氛剑拔弩张。怡和洋行大班查顿摇晃着威士忌酒杯,对在场的各国洋商说:诸位,胡雪岩这个钱庄老板,居然想用二百万两银子来撼动我们经营了三十年的生丝市场。是时候让他明白,上海滩是谁的天下了。

法国永兴洋行的雷米补充道:据我所知,胡雪岩已经囤积了八万包生丝,控制了今年七成的产量。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生丝的定价权就要易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