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秋天,“致远”、“靖远”、“经远”、“来远”4艘军舰竣工。李鸿章收到电报后,专程向醇亲王作了汇报,并建议由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邱宝仁4 人出洋,将军舰接回来。
这4个人的名字,是他在心中反复掂量,在众多人选中确定下来的。他们都是北洋水师的精锐将领,可堪大任。
邓世昌是福建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曾随扬武舰巡历南洋,精通英语,对蒸汽机原理颇有研究。林永升则以沉稳着称,在炮术训练中屡获优等。叶祖珪擅长航海术,邱宝仁精通舰船维护。这4人,正是他精心挑选的未来栋梁。
但是,醇亲王似乎有不同意见。
少荃啊,醇亲王把玩着手中的玉扳指,此番购舰已耗银二百余万两,若再派员出洋接舰,又是一笔开销。不如让洋人把船送来便是。
李鸿章躬身回道:王爷明鉴。我北洋将士虽在福州船政学堂受过训,却从未亲眼见过西洋船厂如何造舰。此番接舰,正是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的良机。水师之要,不仅在船坚炮利,更在人之素养。
最终,在李鸿章的耐心说服下,醇亲王同意了他的出洋接船方案。
给他们准备行装吧。李鸿章回到直隶总督衙门,找来幕僚周馥,告诉邓世昌,我要他把英国人造舰的每一个细节都看在眼里;告诉林永升,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务必用心体会。
与此同时,在威海卫军港的营房里,邓世昌刚刚结束夜巡。他接到调令时,烛光下那双因常年出海而略显粗糙的手微微发颤。出洋接舰——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他立即摊开舆图,在泰晤士河畔标下记号,又翻出珍藏的英文造船手册,一直研读到天明。
林永升的反应则更为内敛。这个福建汉子在接到命令后,独自走到码头,望着停泊在港口的定远舰出神。他知道,此去不仅要接回新舰,更要学会如何建造、维护这些海上利器。他特意去信给在江南制造局任职的同窗,请教该重点考察哪些技术细节。
临行前的夜晚,四位管带齐聚天津驿馆。邓世昌带来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扉页上用工整的楷书写着西行札记;林永升则展示了他特意托人从上海采购的德文字典;叶祖珪携带了多年积累的海图与航海日志;邱宝仁的行囊里装满了各种机械图纸。
中堂大人对我们寄予厚望。邓世昌环视同僚,此去不仅要平安接回军舰,更要把西洋的海军精髓带回来。
次日清晨,李鸿章破例亲自到码头送行。寒风中,他的补服被吹得猎猎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