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缭在末座默默听着,心中念头飞转。他观察过北疆的地形舆图,也研究过匈奴的战法。忽然,一个想法在他脑中逐渐清晰。
就在争论稍歇之际,他起身,对着蒙恬和众将躬身一礼,声音平静地开口:“将军,诸位大人,缭有一拙见,或可两全。”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这个陌生的“匠师”身上,大多带着惊诧与怀疑。一个匠人,也敢妄议军机?
蒙恬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抬了抬手:“讲。”
“匈奴倚仗者,无非骑兵之迅捷与飘忽。我军所长,在于壁垒之坚与弩箭之利。”魏缭不卑不亢,走到悬挂的简陋舆图前,“与其被动固守,或冒险出击,不如……‘以垒为饵,以弩为网’。”
他手指点向舆图上几处位于长城防线突出部、易于受袭的中小型塞堡和烽燧:“可将这些据点,稍作‘削弱’之态,例如,减少明面守军,示敌以弱。同时,在其周边险要处,预先秘密部署大量可快速机动的强弩小队,并配备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蹶张弩或床弩。”
他顿了顿,继续道:“一旦匈奴选中某处‘软肋’进攻,守军只需依托工事稍作抵抗,吸引其注意力。待其骑兵聚集于塞堡之下,强弩小队则从侧翼或后方突然发动齐射,专射其人马密集之处!弩箭破空,覆盖面广,足以在短时间内对其造成大量杀伤,打乱其阵脚。同时,预先埋伏于更远处的精锐骑兵再趁机杀出,截断其退路!如此,则可将匈奴的机动优势,转化为我军的固定靶优势,以最小的代价,重创其有生力量。”
小主,
他提出的,是一种结合了示弱、诱敌、火力伏击与机动反击的复合战术,核心在于利用秦军强大的远程火力,在预设战场上最大化杀伤匈奴骑兵。
厅内一片寂静。众将面面相觑,有人露出思索之色,有人则依旧怀疑。
“荒谬!”王都尉率先质疑,“示敌以弱?若匈奴真的大举来攻,那些被‘削弱’的塞堡如何守得住?岂不是将袍泽性命置于险地?”
“王都尉所虑极是。”魏缭平静回应,“故,‘削弱’需有度,守军需为百战精锐,足以在弩箭支援抵达前,依托工事顶住敌军第一波猛攻。且各据点之间,需有便捷通道和信号约定,确保援军和弩队能及时反应。此策之关键,在于‘协同’与‘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