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棘”战术的细化与推演耗费了半月有余。当最后一份标注着弩机埋伏点位、信号传递时序、各部队协同要点的绢图呈送到蒙恬案头时,这位北疆大将仔细审阅了整整一个下午。夕阳的余晖透过军议厅的窗棂,映照在他凝重而专注的脸上。最终,他合上绢图,指节在案几上轻轻一叩,做出了决断:“传令,依‘铁棘’之策,于狼山、白道、石门三处烽燧,先行试演。各部需严格依令行事,不得有误!”
命令迅速下达。被选中的三处烽燧,皆位于长城防线突出部,地势险要,易攻难守,是匈奴游骑时常光顾的“软肋”。按照计划,这三处的明面守军被抽走近半,只留下最精锐的老兵,摆出一副兵力不足、勉力维持的姿态。而在烽燧周边预先选定的山坳、密林、巨石之后,一支支装备着经过魏缭建议改进的蹶张弩和轻型楯车的弩兵小队,借着夜色悄然进入埋伏位置。更远处,由车骑校尉李疾率领的精锐骑兵则隐于长城内侧的河谷地带,随时准备出击。
魏缭被蒙恬特许,跟随其坐镇位于三处烽燧中央策应位置的一处高地指挥所。这里视野开阔,可以同时观察到三处烽燧的大致情况,并通过旗语和烽烟接收、传递信息。站在猎猎旌旗下,望着脚下绵延的边塞山川和远处如同沉默巨兽般蛰伏的长城,魏缭心中并无太多波澜,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期待。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战术试验,更是对他自身价值、对他所持理念的一次检验。
等待并未持续太久。就在“铁棘”部署完成后的第三天清晨,位于最西侧的石门烽燧首先升起了代表敌情的狼烟!紧接着,望楼上的斥候也发出了警示:约五百匈奴骑兵,正呈散兵线,朝着石门烽燧快速逼近!
指挥所内的气氛瞬间紧绷起来。蒙恬面色沉静,下达了一连串简洁的命令。旗语兵迅速挥动旗帜,将指令传向各方。
魏缭透过千里镜,紧紧盯着石门烽燧的方向。他看到烽燧上的守军似乎有些“慌乱”地射出了几轮稀稀拉拉的箭矢,然后便“退缩”到了烽燧顶层,依托女墙进行防御。匈奴骑兵见状,发出兴奋的呼啸,纷纷下马,取出钩索皮鞭,开始尝试攀爬烽燧!
就是现在!
埋伏在石门烽燧两侧山脊后的两支弩兵小队,几乎在同一时间接到了出击的旗号!他们迅速推开伪装,架起蹶张弩,瞄准了下方聚集的匈奴兵!
“放!”带队军侯一声令下!
“嘣!嘣!嘣!”密集而有力的弩弦震响瞬间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数十支特制的、带有倒刺的三棱弩箭,如同死亡的蜂群,带着凄厉的破空声,居高临下,覆盖了烽燧下的匈奴人群!
刹那间,人仰马翻,惨嚎四起!匈奴人根本没想到会遭遇如此猛烈且精准的侧翼弩箭打击,阵型大乱!许多人尚未反应过来,便被强劲的弩箭贯穿身体,钉死在地上!
“第二轮!放!”弩兵们动作娴熟,迅速蹬开弩臂,装上新的箭匣,再次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