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王莽的抉择

然而,每当他闭上眼,仿佛就能看到那素未谋面的农夫李三,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绝望的眼神,看到圣贤书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箴言在灼烧他的良心。

理想与现实,道义与利益,在他心中激烈地搏杀着。

就在这时,府中仆役前来禀报,说大将军府派人来传话,请巨君公子明日过府一叙,大将军欲询问其近日在尚书台任职的体会。

王莽心中一凛。这绝非简单的关心。伯父的消息,何其灵通!或许,他今日在尚书台的举动,早已传到了伯父耳中。

这一夜,王莽书房灯火未熄。他在案前坐了许久,面前摊开着那份关于云阳案的签呈副本。最终,他提起笔,在那份原本措辞严谨、力求公正的签呈上,缓缓划下了几道浓重的墨痕。

第二日,他重新撰写了一份简短的签呈,语气含糊,只称云阳县案“虽有疑点,然地方已定谳,证据看似确凿,不宜轻易推翻”,建议“准左冯翊所奏,备案即可”。

他将这份新的签呈送出时,手指微微颤抖,仿佛递出的不是竹简,而是自己一部分尚未完全泯灭的初心。

他选择了妥协,选择了“顾全大局”。他告诉自己,这是为了更长远的未来,为了积蓄更大的力量,将来才能做更多的事。但内心深处,一种清晰的痛楚告诉他,有些东西,一旦放下,或许就再也拾不回来了。

当他傍晚踏入曲阳侯府,面对伯父王凤那看似温和、实则洞悉一切的目光时,他恭敬地行礼,汇报着在尚书台的“学习心得”,语气平稳,态度恭顺,只字未提云阳案件。

王凤满意地抚须微笑,勉励他继续勤勉任事,恪守本分。

没有人知道,这个夜晚,年轻的黄门郎在回到自己那间简朴的书房后,再次提笔,在竹简上用力刻下了那日写下过的同一个字——“忍”。只是这一次,墨迹更深,几乎要透穿竹背。

也正是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夜晚,一骑来自陇西的军马,越过沉沉夜色,送入了未央宫。军报是冯野王发出的,详细陈述了驰援伊循城的经过,虽暂时击退乌孙与匈奴残部,但自身兵力折损颇重,粮草不济,而西域局势依然错综复杂,羌地亦有联动之势,恳请朝廷速派援军,增拨粮秣。

这份关系帝国西陲安危的紧急军报,被送入尚书台后,会经历怎样的命运,尚是未知之数。但王莽的第一次抉择,已然在无声中完成。帝国的肌体,从边疆到中枢,从民间到宫廷,腐坏与挣扎,仍在同步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