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呼啸着驶向远方,载着志远的不舍与期待。而在这片高原上,苏晴将继续她的支教工作,扎西也将开始新的生活。
他们都知道,离别不是为了结束,而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两年后的某一天,他们一定会再次相聚,那时,将不再有别离。
志远回到家乡,将积蓄已久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规划,连同与苏晴相恋的消息,一同倾诉给了父母。
秀玲和平安听完,先是惊讶,随即是溢于言表的喜悦。
志远经历过那场“风波”后,老两口心里一直压着块石头,生怕他日后找对象难。怕没人谁愿意嫁给他这个有“前科”的。
没想到,儿子不仅走出了阴影,更是找到了如此善良优秀的姑娘,还是位令人尊敬的支教老师。
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欣慰和对未来儿媳的期待。
“你一定要好好珍惜苏晴,好好挣钱,两年很快就过去了,到时候咱们一定风风光光的迎娶苏晴。”秀玲交代着志愿,心中的喜悦无法言表。
家庭的支持让志远浑身充满了力量,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事业中,起早贪黑,奔波忙碌,生意果然如同期盼的那样,蒸蒸日上,越做越红火。
遥远的西部,苏晴的生活似乎也波澜不惊。
她将离愁化作动力,更专注地投入到教学中,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求知的眼神是她最大的慰藉。
她与志远虽隔山海,但现代化的通讯缩短了距离,每天的信息和定期的电话,成了两人之间最甜蜜的纽带,诉说着思念,也编织着共同的未来。
然而,平静被家里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
“晴晴啊,你王阿姨给介绍了个小伙子,叫刘军,是咱们县教育局刘科长的儿子,巧得很,跟你是同一批的支教老师,学校离你那儿好像也不远……”母亲的声音带着试探和急切。
苏晴一听就皱起了眉头:“妈,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吗?我有男朋友了。你们别再给我安排这些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随即传来父亲接过电话的声音:“晴晴,不是爸妈逼你。那个志远……我们没见过,也不了解。人家刘军家里条件好,本人也有出息,名牌大学毕业,跟你又是同行,有共同语言。你总不能一直在那高原上待着吧?回来以后怎么办?女孩子家,青春就那么几年,等你支教结束都多大了?”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的电话轮番轰炸,七大姑八大姨也加入游说队伍,中心思想无非是“现实一点”、“为将来考虑”、“刘军条件多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