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听着妻子的抱怨,无言以对。
他知道秀玲说的是事实。开弓没有回头箭,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硬着头皮,把这条路走下去,走得稳稳当当,才能对得起已经投入的这些心血,对得起家人的支持和付出。
这个小饭店,早已超出了他最初“找个事做”的范畴,变成了一场他必须打赢的硬仗。
厕所和院墙的工程终于收尾,原本破败的后院焕然一新,虽然简陋,但干净整齐,蓝色的钢构厨房和白色的新院墙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最大的硬件投入告一段落,平安和秀玲开始着手内部软装的采购。
这一次,两人一起出动。他们拿着之前记满价格的小本子,再次穿梭于县城的家具城和日用百货市场。目标明确:便宜、实用、耐用。
桌椅最终选定了最普通的四方木桌和长条板凳,虽然不如饭店常用的靠背椅舒服,但价格便宜了近一半,而且占地小,能多摆几套。
碗筷盘碟,挑的是白瓷蓝边最朴素的款式,磕了碰了也不心疼。
锅碗瓢盆、调料缸、米面粮油,秀玲充分发挥了她持家的本领,货比三家,耐心讲价。
“老板,这扫帚再便宜两块吧,我们开饭店用的,以后常来你家买!”
“这抹布五块钱三条?别处都卖两块一条呢!”
平安跟在后面,主要负责搬运和付钱。他看着秀玲为了几块钱跟摊主磨嘴皮子,心里既感激又有些不是滋味。
他知道,如果不是自己当初一意孤行,秀玲本不用如此精打细算,操劳至此。
采购回来的东西堆满了刚刚粉刷一新的屋子。
看着那些崭新的、带着生活气息的物件,平安心里那份创业的实感越来越强烈。他拿起一个厚实的白瓷碗,用手摩挲着碗边,仿佛已经看到了里面盛满热气腾腾的饭菜。
硬件和器具差不多了,核心的“软件”——菜单,被提上了日程。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赵家大院的桌子旁,开起了“家庭会议”。
“咱这店小,人手就咱们俩,做不了太复杂的。”秀玲首先定下基调,“就做家常菜,实惠,味道好,出菜快。”
平安点头附和:“……对……炖菜……炒菜……面条……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