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收网时刻

第11章:收网时刻

回到那座隐匿于普通民居中的临时指挥中心,三楼办公室内的空气已然绷紧至极限。若说几小时前我离开时,这里弥漫的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引而不发的静谧,那么此刻,整个空间则充满了高压电流通过般的低微嗡鸣,一种混合着钢铁意志与生死风险的凝重感,几乎能用手触摸到。

巨大的电子沙盘上,代表不同行动小组的蓝色光点,正以毫米级的精度,悄无声息地向预设的伏击坐标悄然移动、定位。占据一整面墙的高清监控屏幕墙,分割出数十个画面,实时传输着各个关键节点略显粗粓却至关重要的影像。对讲机里,压抑着的、经过严格简化的通讯术语,伴随着轻微的电流杂音,在空气中短促地交错:

“‘鹰巢’,‘猎犬一号’已就位,A区视野清晰,over.”

“‘鹰巢’收到,‘猎犬二号’报告。”

“‘猎犬二号’就位,B区制高点,未发现异常,over.”

“‘猎犬三号’就位,C区车辆隐蔽完毕。”

“‘游骑四号’机动中,覆盖主要干道,未发现尾巴,over.”

“‘技术组’,所有频道监控中,信号稳定,over.”

杨建国矗立在主屏幕前,身姿如标枪般挺拔,双臂交叉抱于胸前。他依旧穿着那件普通的深色夹克,未披挂任何显眼的装备,但那股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历经千锤百炼的掌控力,却比任何防弹护甲都更令人感到一种奇异的安心。他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雷达扫描阵列,冷静地掠过每一块屏幕,捕捉着任何一丝一毫的动态变化。

我悄无声息地坐到角落一台空闲的终端前,屏幕上正显示着几个伏击点隐蔽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理工大学后巷的垃圾箱视角,“星空”网吧侧门的屋檐视角,职院台球厅对面的广告牌视角……画面不算清晰,但在夜色和伪装下,已足够提供关键的视觉情报。

“‘鹰巢’呼叫所有单位,”杨建国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传出,平稳得像是在陈述一件日常公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目标‘刀疤’信号移动轨迹明确,正沿中山北路向一号区域(理工大学后街)接近。各小组保持‘静默待命’(Radio Silence)。重申,没有‘执行’(Execute)代码,任何单位不得暴露,不得擅自行动。Over.”

命令清晰地下达,整个指挥系统如同上紧发条的精密钟表,每一个齿轮都进入了预定的轨道。我紧盯着屏幕上那个代表“刀疤”的红色三角符号,它正以均匀的速度在地图网格上移动。我能想象,此刻潜伏在冰冷后巷、楼顶寒风中的“猎犬”们,正如何利用夜视仪、望远镜,死死锁定着目标可能出现的每一个路口,他们的呼吸都必须控制得轻缓而绵长。

时间在高度紧张中仿佛被黏稠的胶质拉长。每一秒都像是一次心跳的漫长间隔。杨建国如同磐石,偶尔会走到某块屏幕前,放大某个区域的图像,手指在触摸屏上划动,仔细审视着画面的每一个像素。他的眉头时而因某个不确定的阴影而微蹙,时而又因确认无误而几不可查地舒展。这种绝对的专注和仿佛能洞悉未来的推演能力,让我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烈的敬佩。这远非一次简单的抓捕,更像是一场在无形棋盘上进行的巅峰对弈,而他,是那个掌控全局、计算着每一步后续变化的棋手。

“技术组,‘刀疤’通讯状态?”每隔几分钟,杨建国就会用同样平稳的语调询问。

“目标手机持续静默,未发现可疑呼叫或短信。信号源稳定,无跳跃迹象。Over.”

“收到。继续监控。”

突然,负责监控“刀疤”藏匿点附近的小组频道传来一声压低的急报:“‘鹰巢’!‘刀疤’窝点有情况!一辆未登记的银色面包车停在巷口,下来两名戴鸭舌帽的陌生男性,手提黑色方形旅行袋,快速进入三单元楼道!Over!”

沙盘上,“刀疤”的图标仍在向一号区域移动,但其老巢位置瞬间亮起了一个刺眼的黄色问号标识。

杨建国眼神骤然锐利如刀,手指飞快地在控制台上操作,主屏幕迅速切换到窝点附近的几个监控角度。画面中,两个身影模糊、刻意压低帽檐的男子,正脚步匆匆地消失在楼道黑暗中,那个旅行袋看起来颇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