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尝试点击那个节点,果然弹出了 【权限不足】 的提示。但那个“非标准密钥可尝试”的提示,像魔鬼的低语,充满了诱惑。
什么是“非标准密钥”?不是系统分配的密码,那会是什么?一段特定的代码?一个生物特征?还是……某个只有特定的人才知道的暗号或信息?
我的大脑疯狂回溯着所有与父亲相关的记忆碎片,试图找到任何可能的线索。父亲的警号?他的生日?牺牲的地点坐标?还是……他留给我和母亲的那本、早已被翻烂的《孙子兵法》扉页上,他用钢笔写下的、那句我一直不太理解的、与书籍内容无关的寄语——“林间之风,始于青萍之末;峰峦之固,源于基石之深”?
这句寄语,前半句暗含我和他的名字,后半句似乎意在鼓励。但它会是密钥吗?这听起来太过于……儿戏,太不“标准”了。
就在我沉浸在纷乱的思绪中时,个人终端传来一声轻微的震动。不是系统通知,而是来自“高阶成员通讯录”的一条直接加密信息。
发信人代号 —— 【簿记】。
我的心脏猛地一缩。他来了!
点开信息,内容简洁,冰冷,如同他本人的风格:
【猎隼:
关于目标‘信风’的初步甄别与分析报告(摘要版)已归档至你的权限端口。【战略项目档案】-【外部威胁评估】-【近期事件】-【‘信风’案】。
如有基于技术层面的补充分析需求,可在此通道直接提出。
—— 簿记】
信息下方,是一个直接跳转的链接。
“簿记”主动给我分享情报?这绝非善意,更像是一种审视和试探。他想看看我对“信风”案的“技术层面”会有什么反应,会提出什么样的“补充分析需求”。
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暂时从“黑箭”行动的发现中抽离出来,点开了那个链接。
一份经过高度提炼、但依旧触目惊心的报告展现在眼前。报告证实了“信风”及其小组的身份——隶属于某个跨国金融犯罪调查组织(名义上独立,但背后有国际刑警的影子),他们潜伏三年,目标直指“狮王”集团通过复杂离岸架构进行洗钱和利益输送的渠道。那个被我在激流中抛弃的存储设备,确实包含了部分关键的交易路径和疑似接收方信息(报告隐去了具体名称,用代号代替)。
报告的结论部分,用加粗的红色字体标注:
【……目标小组行动已被彻底终止。其所获信息并未成功传递。相关金融通道已启动紧急避险程序,七十二小时内完成所有痕迹清理与路径变更。初步判断,此次事件为孤立性渗透,未发现与内部人员存在关联的证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处置建议:对‘信风’进行深度记忆提取与行为建模,完成后实施‘永久沉默’。其背后组织,列入‘蜂巢’监控体系长期观察名单,适时采取反制措施。】
“永久沉默”……果然如此。尽管早有预料,但看到这冰冷的四个字,想到那个在逃亡路上一度崩溃绝望的男人,我的胃部还是一阵翻搅。而报告最后那句“未发现与内部人员存在关联的证据”,像是对我的一种无声的、暂时的“赦免”,但也可能只是“簿记”放出的烟幕弹。
我的目光死死盯在“相关金融通道已启动紧急避险程序”和“疑似接收方信息”这两行字上。保护伞!这几乎明示了“信风”他们查到了保护伞的线索!集团正在紧急抹去这些痕迹!
我必须做点什么,但又不能引起任何怀疑。
我沉吟片刻,在回复框中,用一种纯粹技术顾问的口吻写道:
【收到。报告已阅。从技术角度补充建议:建议对‘幽灵通道’及所有关联系统,进行一次针对性的、深度的金融数据特征扫描与回溯。重点排查在‘信风’小组活跃时间窗口内,是否存在任何异常的、试图批量访问或导出特定格式财务数据的隐蔽行为。此举旨在确认其是否通过其他未知渠道,遗落了碎片化信息,或是否存在我们尚未察觉的、针对财务数据的同类渗透企图。可协助完善‘蜂巢’监控体系的特征库。】
我的提议,完全站在维护集团安全的角度,合情合理。但真正的目的,是希望能借这次“深度扫描”,在“簿记”和“导航员”系统的眼皮底下,合法地接触到那些正在被“紧急避险程序”清理的金融数据流!哪怕只能捕捉到一些边缘的、残留的特征,也可能为我未来追查保护伞网络,留下至关重要的线索。
信息发出,如同石沉大海。“簿记”没有回复。这很正常,他那样的人,不会对任何建议立刻做出反应。
等待他回应的间隙,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了那个 【‘深渊’档案馆索引】,投向了那个灰色的、“黑箭”行动相关的节点。
父亲……“黑箭”……非标准密钥……
那句寄语,如同魔咒般在我脑海中反复回响——“林间之风,始于青萍之末;峰峦之固,源于基石之深”。
青萍之末……基石之深……
一个疯狂的念头骤然涌现!
我再次尝试点击那个节点,在权限验证弹窗出现时,我没有输入任何常规密码,而是尝试着,在密码框中,缓缓键入了那句寄语的拼音首字母缩写:
【LLZF, YU QPZM; FLYG, YY JSZS】
按下回车。
屏幕似乎极其短暂地卡顿了一下,那微小的延迟几乎无法察觉。
紧接着,弹窗消失。那个灰色的节点……竟然缓缓地亮了起来!变成了可点击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