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后方支援

“只是一种比喻。”陈曦解释道,手指在绘图板上划过,勾勒出几条看似杂乱、但细看之下似乎有某种潜在规律的曲线,“你看这些参数的取值分布,不像是标准的密码学随机函数生成的,更像是在某种预设的规则或序列下产生的。这种规则……很隐晦,但确实存在。”

她抬起眼,透过屏幕看向我,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林峰,这不符合纯粹的技术逻辑。一个追求绝对安全和匿名的‘账房先生’,为什么会使用一个带有潜在规律性的地址生成方法?这会在数学层面引入微小的、但理论上存在的被预测风险。除非……”

她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无比肯定:“……除非这种‘规律’,本身就是一个标记,一个验证方式,或者说,是只有特定的人才能理解的‘签名’。”

我的大脑如同被一道闪电劈开!陈曦的发现,瞬间将我之前的思路串联了起来!

“是佛爷!”我脱口而出,因为激动,声音都提高了些许,“是佛爷的风格!他迷信,他喜欢玩弄权谋,他将自己视为制定规则的人!他不可能完全信任冰冷的、毫无人性的代码!他一定要留下他自己的印记,一个只有他和他绝对信任的‘账房先生’才能识别、才能使用的印记!”

陈曦点了点头,对我的判断表示认可:“很有可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种‘韵律’或者‘规则’,究竟是什么?它可能源自哪里?”

我们的目光,几乎同时,隔着屏幕,投向了放在旁边证物箱里的那本手抄《道德经》。

“《道德经》……”我和陈曦异口同声地说道。

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跨越了时间和隔阂,在这一刻重新连接。我知道,她和我想到了一起。

“我需要这本书的高清扫描件,每一页,包括扉页、封底、装订线附近,所有细节。”陈曦的语气不容置疑,“还有,我需要佛爷已知的生日、他重视的特定日期、他可能使用的任何数字代号,以及……你所能回忆起的,他对于数字、序列、循环的任何特殊癖好或言论。”

“我马上协调给你!”我立刻应下,同时大脑飞速检索着所有相关的记忆碎片。佛爷对“九”的执着,他对生辰八字的讲究,他书房里那幅看似随意悬挂、实则暗合某种数字排列的八卦图……

“还有,”陈曦补充道,她的目光再次回到数据屏幕上,“仅仅分析资金转移的‘终点’还不够。我们需要回溯,在‘上善若水’指令发出之前,这些被转移的资产,在佛爷控制的网络内部,是如何流动的。也许,‘账房先生’的操作习惯,就隐藏在这些历史的链上交易细节中。”

她调出了小赵之前展示过的、那张庞大而混乱的资金流向动态图。

“小赵他们尝试过追踪,但路径被混币器污染了。”我提醒道。

“我知道。我们不直接追踪资金本身。”陈曦的双手再次在键盘上舞动,屏幕上出现了新的分析界面,“我们分析行为。”

“行为?”

“对。”陈曦一边操作一边解释,语速快而清晰,“比如,交易发生的时间规律。他是否习惯在特定时区的工作时间操作?还是在全球市场的活跃期?或者,刻意选择在监管相对薄弱的深夜?交易的手续费设置,是追求速度不惜高昂费用,还是极度节俭,宁愿等待?每次操作涉及的地址数量、金额分割是否有特定模式?哪怕资金源头被混淆,但这些操作习惯本身,就像指纹一样,具有独特性。”

她说着,调用了一个复杂的聚类分析算法,将海量的、看似无序的交易数据,按照时间、手续费、输入输出地址数量等维度进行重新归类和分析。

“看这里,”她指着屏幕上逐渐浮现出的几个数据簇,“虽然资金来源无法追溯,但这些由同一个控制者发出的交易,在时间偏好和费用设置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他偏好在北京时间凌晨两点到四点之间进行大额操作,并且,几乎总是设置比网络平均手续费低20%左右的费用,这表明他对交易确认速度要求不高,但极其注重成本控制,甚至可以说……有些吝啬。”

一个模糊的“账房先生”的形象,开始随着陈曦的分析,一点点变得清晰起来:一个极其谨慎、精于计算、可能生活在(或习惯于)东亚时区、对运营成本敏感到近乎偏执的人。

“这种吝啬……似乎不止体现在手续费上。”陈曦切换到一个新的视图,那是通过特殊渠道获取的、与这些地址可能关联的交易所账户的零星非交易数据(如登录IP段、设备指纹片段),“你看这些偶尔泄漏的链下痕迹,他所使用的代理服务器都是相对廉价、稳定性一般的类型,注册信息也倾向于选择那些费用最低、验证最宽松的境外小所。这与我们通常认知中,管理数十亿资产的顶级黑客或金融精英的形象……有些不符。”

陈曦的分析,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开始从另一个维度解剖这个看不见的对手。她没有执着于无法攻破的加密堡垒,而是围绕着堡垒的外围,细致地观察着守卫者生活、行动所必然留下的细微痕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时间在陈曦有条不紊的分析和我的凝神倾听中飞速流逝。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淡,病房里自动亮起了柔和的灯光。护士进来例行检查我的体温和伤口,看到我正全神贯注地进行视频通讯,只是默默记录下数据,又悄然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