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执行传递

第二百一十七章 执行传递

“‘蜂巢’已激活。迷雾升腾,暗流涌动。”

“渊默”通过脉冲传输传来的这条简短确认,像一枚冰冷的钢印,重重地烙在了我的心上。没有激昂的动员,没有悲壮的誓言,只有这十二个字,宣告着一场关乎生死、决定胜负的隐秘战争,已经悄然打响。庞大的、精密的、风险极高的证据传递计划,在这一刻,彻底脱离了图纸,投入了现实这片布满荆棘和陷阱的战场。

病房里,时间仿佛被无形的手拉长、扭曲,每一秒都充斥着钢铁般的沉重和滞涩。我靠在床头,身体像一架过度使用、濒临散架的机器。左腿的伤口不再仅仅是疼痛,它变成了一种持续的、低沉的嗡鸣,仿佛有无数细小的钢针在骨髓里搅动,与太阳穴处血管突突的跳动形成令人烦躁的二重奏。眼前偶尔会闪过因极度疲劳和精神透支而产生的细小光斑,像夏夜旷野里飘忽不定的鬼火。然而,我的大脑却像一台被强行超频的处理器,所有的感官都被调动到极致,严密监控着几条加密通讯频道里传来的任何一丝细微波动,分析着每一份情报背后可能隐藏的危机与转机,不敢有丝毫懈怠。

“迷雾层”率先启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数颗石子。陈曦同步过来的监控数据,清晰地显示着诱饵引发的涟漪。

诱饵A,一个伪装成精密仪器零件的金属箱,通过铁路快运寄往一个与王振雄有过隐秘资金往来的境外地址。在通关检查时,其特殊的屏蔽材料和内部结构的异常,成功触发了海关风险系统的警报,被“依法暂扣”。几乎在同时,监控显示王振雄办公室一条隐秘的直线电话响了起来。

诱饵B,由“潜龙”队员“墨镜”扮演的焦急商务人士,在机场安检口,其随身公文包内经过刻意伪装的“加密通讯模块”被检出。他脸上瞬间闪过的、恰到好处的慌乱,以及后续“强硬”但漏洞百出的解释,成功吸引了机场安保和早已布控在附近的、疑似对方眼线的注意。人被带走“协助调查”,包裹被送入隔离审查区。

诱饵C 的登场则更具戏剧性。一场精心策划的、看似普通的车辆追尾,发生在车流密集的十字路口。从被追尾的那辆与王振雄某位关系人名下公司有关联的轿车后备箱里,一个小巧却坚固的防震箱在“碰撞”中“意外”滑出,箱体上甚至带着仿佛仓促间未能完全清除的陈旧血迹痕迹。这个画面,被路口的监控和早已安排好的“路人”手机,清晰地记录了下来。

这些带着强烈暗示和诱惑的诱饵,如同投入鲨鱼群的鲜血,瞬间激起了水下猎食者最原始和激烈的反应。

“林峰,”陈曦的声音在加密频道中响起,冷静中透着一丝观察到猎物入瓮的专注,“监控显示,王振雄办公室以及其三个密切关系人的通讯频率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了百分之三百,加密等级也提升到了军用标准。那个边境仓库的匿名号码也再次短暂激活,与一个位于东南亚某赌场后台服务器的新IP地址进行了不足三秒的快速数据交换。他们在确认信息,在调兵遣将。我们的‘迷雾’,起作用了。”

“很好。”我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喉间泛起一丝铁锈般的腥气,语气却刻意保持着冰冷,“让他们忙起来,让他们去猜,去追。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得越开,投向错误方向的资源越多,‘暗流层’的压力就越小,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但是,”陈曦话锋一转,带着技术人员的严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对方反应的速度和力度超出我们最初的预期。他们似乎动用了不止一套监控网络,官方与非官方的力量在交织。我们有一个信使,在按照预定路线转移‘诱饵C’的后续关联物品时,遭遇了非官方的、疑似对方雇佣的私人侦查团队尾随。对方车辆交替跟踪,手法专业。虽然信使按照预案,利用地铁换乘和商业区人流成功甩掉了尾巴,但这说明对手的触角比我们想象的更广,也更肆无忌惮。”

我的心微微下沉。这确实是个不容忽视的坏消息。对手的能量和决心,再次得到了冷酷的印证。他们不仅拥有体制内可能残存的保护伞提供信息和掩护,还在外部蓄养着见不得光的、行事毫无底线的私人武装和情报力量。这意味着,“蜂巢”计划面临的威胁是立体的,来自四面八方。

“通知所有‘迷雾层’执行单位,提升反追踪等级至最高。必要时,可以主动制造一些小麻烦,比如交通举报或商业纠纷,拖延对方的调查进度,消耗他们的精力。”我果断调整策略,眼中闪过一丝冷厉,“甚至……可以‘牺牲’掉一两个无关紧要的、经过精心设计的次级诱饵,让他们‘成功’截获。要让他们拿到东西,但要让他们拿到的是经过我们处理的、能进一步误导他们判断的‘毒苹果’。”

“明白。已发送升级指令。”陈曦的回应没有丝毫迟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在“迷雾层”成功搅动风云,吸引着敌方主力目光之际,“暗流层”那无声无息、却更为关键的传递,也如同地底深处隐秘的暗河,已经开始悄然流淌。

这里没有激动人心的场面,没有电光火石的追逐。有的,只是在普通人眼中再寻常不过的市井生活画卷中,那一次次看似偶然、实则经过精密计算到毫秒的擦肩而过。

清晨,熙攘的早市,人流如织。一位提着装满蔬菜的菜篮子、面容慈和的中年妇女,与一个穿着西装、步履匆匆的上班族轻微碰撞。在连声的“对不起”和“没关系”中,一个微型的、伪装成普通黑色纽扣的存储芯片,从妇女的指缝滑入上班族微微张开的手掌。整个过程不足一秒,自然得如同水滴融入江河。这位妇女,也许昨天还在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但此刻,她是“信使”。

正午,高速公路服务区,阳光炙烤着停车场。一名风尘仆仆的长途货运司机,在喧闹的餐厅里吃完一碗面,随手将那个看起来有些陈旧的金属打火机,留在了指定位置的餐桌边缘。几分钟后,一名戴着鸭舌帽的“游客”在此休息,自然地拿起那个打火机,揣进口袋,起身离开。没有任何交流,只有眼神在空气中短暂交汇,确认了彼此的身份。芯片在打火机内部,安然无恙。

傍晚,一家国际青年旅社的公共休息室,氛围轻松。一个背着巨大行囊、笑容阳光的年轻背包客,将存有数据碎片的、伪装成普通SD卡的东西,小心地藏进一本《孤独星球》旅行指南的夹页中,然后将书放回共享书架的原处。他吹着口哨离开,仿佛只是完成了一次普通的阅读。不久后,另一位“旅客”会根据指令,来取走这本承载着秘密的书。

这些“信使”,彼此互不相识,不知道对方的姓名、过往,也不知道自己传递的究竟是什么。他们只记得上一个交接点的特殊暗号(可能是一个手势,一句特定的闲聊,或者一个看似随意的物品摆放),以及下一个节点的指令和确认方式。他们像一颗颗没有自我意识的电子,沿着“渊默”和陈曦共同预设的、复杂交错的电路,沉默而坚定地流向唯一的终点。每一个成功的交接,都在陈曦那边庞大的监控屏幕上,点亮一个微小的、绿色的连接点,标志着又一份承载着真相与罪证的数据碎片,在对手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向着最终的目的地悄悄前进了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一步。

然而,风险如同潜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可能暴起伤人。这条依靠绝对信任和精密组织构建的暗网,其脆弱性也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