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有些烈,何大清把训练地点选在山谷西侧的靶场。
这里背靠山坡,前方是开阔的草地,远处立着二十多个“靶标”:有倒扣的罐头盒,有画着鬼子头像的木板,最远的靶标距离足足有两百米。
队员们分成十组,每组五十人,轮流进行训练。
“持枪姿势不对,打十枪也中不了一枪!”何大清走到一个年轻队员身边,发现他持枪时胳膊绷得太直,肩膀耸着,立刻上前纠正。
“胳膊要微曲,肩膀放松,枪托要顶实肩窝,这样开枪时后坐力才不会伤着自己,也能保证精度。”他手把手调整队员的姿势,还让人找了几根绳子,吊上砖块绑在队员的手腕上,“举着,坚持半个时辰,练的就是稳定性。”
姿势练扎实后,开始瞄准训练。何大清拿着一把缴获的三八大盖,站在靶场中央示范:“瞄准的时候,要做到‘三点一线’——准星、缺口、靶心,少一个都不行。
呼吸要匀,扣扳机时用指尖发力,不能猛扣,不然枪口会偏。”他一边说,一边对着远处的罐头盒扣动扳机(空膛),“就像这样,慢一点,稳一点。”
实弹射击环节最让人兴奋。何大清让人搬来几箱子弹,每个队员发五发,轮流上前射击。“砰!”第一声枪响后,远处的一个罐头盒应声倒地,开枪的队员激动得跳了起来。
何大清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不错!但刚才扣扳机时还是快了点,再慢一点,能打得更准。”
对于打得差的队员,他没有批评,而是蹲在旁边,陪着一起瞄准:“你看,准星是不是偏左了?把枪口稍微往右调一点,再试试。”在他的耐心指导下,越来越多的队员能命中靶标,甚至有几个老兵,五发子弹全中了两百米外的木板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