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建立敌后根据地

1936年12月的热河山林,寒风裹着雪粒掠过树梢,却吹不散山谷里的生机。

曾经只有500人的抗日纵队,如今已发展成4000人的劲旅,队员们穿着统一的灰色军装,扛着自产的步枪,在雪地里进行战术训练,口号声穿透风雪,回荡在群山之间。

何大清站在根据地的了望塔上,看着眼前的景象,意识在脑海里调出农场商城界面:农场等级“50级”,牧场等级“30级”,每日稳定收获“5万金币”,账上的金币已累积到800多万。

这半年的时光,像一把砺剑,不仅磨砺了队伍的锋芒,更在热河的土地上,扎下了抗战的根。

热河的山林里,一场“假进攻”正在上演。

日军的装甲车在山道上缓慢行驶,机枪手对着空无一人的树丛扫射,子弹打在树干上,溅起一片片雪沫。

自从半年前中路军被全歼,鬼子学乖了,每次推进都先派小股部队“佯攻”,试探根据地的火力,再决定是否深入。

何大清趴在雪地里,通过望远镜看着鬼子的动向,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对着对讲机轻声下令:“狙击小队,打他们的轮胎;爆破组,在他们撤退的路线上埋两颗烟雾弹,别真伤了人。”

很快,几声清脆的枪响后,鬼子装甲车的前轮被打爆,车身歪在路边;当他们慌乱撤退时,烟雾弹在山道上炸开,白色的烟幕挡住了视线,队员们早已消失在山林里。

“鬼子现在就是‘惊弓之鸟’。”何大清收起望远镜,对身边的吕卫国说,“他们怕再遇到火箭炮,又不甘心放弃热河,只能用这种‘佯攻’来浪费咱们的精力。不过正好,咱们趁这个时间,把根据地的工厂建起来,等装备跟上了,就能主动出击。”

这半年来,这样的“周旋”成了常态。鬼子不敢再派大部队深入,只能用小股部队袭扰。

何大清则利用地形优势,打“骚扰战”今天炸掉他们的补给车,明天毁掉他们的通讯塔,后天再用冷枪打掉他们的哨兵,让鬼子疲于奔命,始终无法靠近根据地核心区域。

而纵队的兵力,也在一次次胜利中不断壮大:周边的猎户、逃难的农民、甚至被打散的国民党士兵,都纷纷来投奔,从500人到1000人,再到如今的4000人,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强。

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坐落着几座崭新的厂房,烟囱里冒着淡淡的白烟。

这是何大清用农场金币兑换的“小型兵工厂”“纺织厂”和“粮食加工厂”,经过三个月的建设,已能稳定运转。

走进兵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穿着蓝色的工装,在流水线上忙碌:有的在组装步枪,有的在打磨炮弹壳,有的在调试手榴弹的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