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易中海的挑唆,没有了之前的鸡毛蒜皮,大家都守着自己的小日子,盼着孩子长大,盼着日子能越来越好。
热河抗日根据地,漫山的映山红开得正艳,与山谷里整齐排列的军营相映成趣。
清晨的操练声穿透薄雾,6000名身着统一灰色军装的队员列着方阵,步伐铿锵如雷,枪托撞击地面的声音整齐划一。
这支一年前还只有500人的队伍,如今已是热河大地上令鬼子闻风丧胆的铁军,而这一切的根基,藏在何大清“让兄弟们吃好、用好”的实在里。
伙房的烟囱早早升起炊烟,大铁锅里炖着牧场自产的羊肉,蒸汽裹着肉香飘满营地。
队员们训练结束后,每人都能分到一大碗羊肉汤、两个白面馒头,偶尔还能吃到农场兑换的腌肉和罐头。
“以前在老家,过年都吃不上这么好的!”来自河北的新兵王二柱捧着碗,吃得满头大汗,“跟着何司令,不仅能打鬼子,还能顿顿吃饱,这辈子值了!”
何大清从不克扣物资,农场每天10万金币的收益,只有一小部分换成了粮食、衣物和药品。
队员们的棉衣里填着厚实的羊毛,脚上是耐磨的胶鞋,受伤了能用上消毒水和绷带,这份“踏实”,比任何口号都能凝聚人心。
营地深处的兵工厂里,机器轰鸣不绝。自产的步枪日产可达50支,手榴弹堆成了小山,甚至能组装出简易的迫击炮。
后勤队长老赵拿着生产报表,笑着对何大清说:“司令,现在咱们的武器完全够自己用,上个月还给周边的游击队送了200支步枪呢!”
何大清点点头,目光扫过车间里忙碌的工人:“别骄傲,接着提升质量,鬼子的装备越来越好,咱们不能落后。”
他如今很少动用农场金币兑换物资,账上的金币已累积到3000多万,他要留着——万一遇到鬼子的重兵围剿,或是北平前线需要支援,这些金币就是能救命的“后手”。
根据地的凝聚力远不止于物资。何大清在队伍里推行“官兵一致”。
他自己住的帐篷和普通队员一样,吃的也是和大家相同的饭菜,训练时还会亲自示范战术动作。
遇到队员家里有困难,他会派人送去粮食和钱;有队员牺牲,他会亲自为其整理遗容,安抚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