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五年后

吕清心的孕期生活安稳而充实。她不再像早年那样担惊受怕,根据地的医疗站里,有从北平请来的产科医生,还有何大清从农场兑换的“孕期营养剂”,连孩子们的衣服,她都提前用牧场产的细羊毛织好了小毛衣。

每天清晨,她会在院子里散步,看着队员们在操场上训练——如今的训练不再是急着奔赴战场的紧迫,更多是“收复失地前的准备”,队员们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连步伐都比往年轻快。

遇到负责后勤的老赵,对方总会递来新鲜的牛奶:“嫂子,这是牧场刚挤的,您多喝点,对孩子好。现在咱们牧场一天能产两百斤奶,不仅够孩子们喝,还能给伤员补身子。”

午后,她会去根据地的学校帮忙。学校里有五十多个孩子,大多是战乱中失去亲人的孤儿,吕清心会教女孩子们缝补衣服,给孩子们讲北平的故事。

讲四合院的葡萄架,讲胡同里的冰糖葫芦,讲“等抗战胜利,大家都能回家”。有个叫小花的女孩,总是拉着她的衣角问:“吕老师,我爹娘是不是在北平等我呀?”吕清心会温柔地摸她的头:“是呀,他们在北平等着小花,等咱们打回去,就能团聚了。”

何大清每晚都会早回来陪她。他不再像早年那样满身硝烟,反而会坐在炕边,给她读农场兑换的“孕期护理手册”,或者跟她聊战后的规划:“等孩子出生,咱们就在根据地建一座大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读书;再开几家纺织厂,让妇女们都有活干,不用再怕饿肚子。”吕清心靠在他肩上,轻声说:“我不求别的,只求孩子们能在太平日子里长大,再也不用躲炮弹。”

这一年,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已肉眼可见地减少。

曾经遍布热河的据点,如今十有八九已撤走,只剩下北平、天津、承德等几个大城市还驻有少量日军,且大多龟缩在城里,连外出巡逻的频次都减了大半。

何大清派出去的侦察兵传回消息:“鬼子把各县的兵力都集中到了铁路沿线,好像在防备苏联那边,连伪军都开始偷偷跟咱们联系,问‘要是鬼子走了,能不能饶他们一命’。”

一次作战会议上,吕卫国拿着日军布防图,笑着说:“现在咱们的队员出去,都能看到老百姓在田里种麦子了——往年这时候,鬼子早来抢粮了,今年连影子都没见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何大清却没放松警惕。他知道,日军虽在收缩,但仍有顽抗的实力,且国际战局也在变化。

太平洋战场上美军节节胜利,欧洲战场德军陷入困境,鬼子已是强弩之末,却可能在最后时刻狗急跳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