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抗美援朝

他没有提战场的危险,只说“奉命去朝鲜执行任务,很快就能回来”,又叮嘱她“照顾好孩子们,雨阳要好好读书,雨柱别总在厨房忙活,雨水还小,让她多吃点”。

信的最后,他写了一句“等我回来,咱们一家人去看东北的雪”,落款是“大清”,字迹却比平时潦草了几分——他怕再多写一个字,就忍不住流露出牵挂。

第二天清晨,113师的队伍沿着鸭绿江畔的公路行进,朝着渡江点出发。沿途的百姓们自发站在路边,手里拿着鸡蛋、馒头、棉衣,往战士们手里塞。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拉着何大清的手,把一双新做的棉鞋塞给他:“孩子,穿上这鞋,暖和,别冻着脚,早点把美国鬼子打跑,回家!”何大清接过棉鞋,重重地点头:“大娘您放心,我们一定回来!”

上午10时,队伍抵达鸭绿江渡口。冰层已被工兵炸开一道通道,江水在寒风中泛着冷光,对岸朝鲜的土地上,硝烟隐约可见。

彭老总亲自来到渡口送行,他握着何大清的手,语气沉重却有力:“何大清同志,113师是先头部队,你们的任务是突破美军前沿阵地,为后续大部队打开通道,记住,既要打胜仗,也要尽量减少伤亡,党和人民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请彭总放心!请党和人民放心!113师保证完成任务!”何大清敬礼的手臂绷得笔直,目光坚定地望向对岸。

随着一声令下,113师的战士们依次登上渡船,朝着朝鲜境内驶去。何大清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中国土地,又望向对岸的战场,腰间的手枪被他紧紧握住。

寒风卷着江雾,打在他的脸上,却吹不散他眼里的光芒——这一战,是为了守护,是为了和平,是为了“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远见,更是为了让家乡的孩子们,永远不用再经历战火的恐惧。

渡船靠岸的那一刻,何大清第一个跳上朝鲜的土地,拔出腰间的手枪,朝着前方的阵地方向,扣动了扳机——抗美援朝的第一枪,在鸭绿江畔的寒风中,响彻了朝鲜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