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有文化基础呢,咱这刚认几个字,肯定不够格。”同伴泄气地说。
江德华看着那张通知,心思却活络起来。东北,重工业基地,全新的环境。
如果她能抓住机会,或许可以彻底离开县城这个小地方,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或许有更多的机会……
要求“有一定文化基础”,她现在在夜校的表现,顶多算“学习态度好”,距离“有基础”还差得远。而且,她还有石小海要安置。
她默默记下了报名的截止日期和条件,没有声张。
回到仓库小隔间,石小海还在灯下练习写字,见她回来,忙给她倒热水。
“小海,”江德华喝了口水,状似随意地问,“要是……要是有一天,大姐有机会去一个更大的地方,比如……东北那边的工厂,你愿意跟大姐一起去吗?那边可能更冷,也更辛苦。”
石小海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点头:“大姐去哪儿,俺就去哪儿!俺不怕冷,也不怕辛苦!”
他的世界里,江德华是唯一的光和依靠。
江德华看着他信赖的眼神,心里暖暖的,也沉甸甸的。
既然想去,眼下最重要的,是尽快在夜校里“脱颖而出”,让自己至少看起来符合“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条件。
她拿起夜校的课本,在昏黄的灯光下,更加刻苦地“学习”起来。
1954年的风,吹过窗棂,似乎带来了一丝远方工业基地的机油和钢铁的气息。
夜校的灯光下,江德华的学习“进步”神速。
她很快从班里认字最少的那一拨,跃升到了能磕磕绊绊读下简短通知、会写常用字的“先进分子”。
王老师没少在班上表扬她,说她“年纪虽轻,求知若渴,是新社会妇女的好榜样”。
这名声隐隐传开,连厂工会的人都听说了扫盲班有个特别出挑的年轻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