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眼看要入冬了,城里有些东西,村里可能不好买。你在信里问问,看村里缺不缺火柴、肥皂、煤油这些东西?
要是有缺的,咱们想办法凑点票,或者用工资买点,下次休息你给捎回去。不多,就是个心意。”
她又补充道:“再问问你三大爷家,还有村里其他本家,有没有啥难处,咱们在城里,消息总比他们灵通点,能搭把手的就搭把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贾东旭记得以前母亲提起老家亲戚,总是一脸不耐烦,现在却主动关心起来。
她妈确是变了不少,现在当了干部不一样了。
他点点头:“哎,妈,我明白了。吃完饭我就写。”
秦淮茹在一旁听着,也觉得婆婆这事做得周到。她嫁过来这么多年,跟老家亲戚接触不多,但能多门亲戚走动,总是好事。
信寄出去没几天,贾东旭三大爷的回信就捎来了。信里字迹歪歪扭扭,但语气十分热络。
先是感谢了贾家还惦记着村里,又说火柴、肥皂确实紧俏,要是能帮着买点就太好了。
信末还提了一句,三大爷家的大小子,也就是贾东旭的堂弟,今年也十八了,身子弱,在村里挣工分也不行,很是不好意思的问不知道城里有没有啥临时工的活儿。
宁婉(贾张氏)拿着信,心里有了数。她让贾东旭按照信里说的,尽量凑票买了些日用品,又自己掏钱添了点红糖和便宜的糖果点心。
等到贾东旭休息那天,让他骑着借来的自行车,驮着这些东西回了趟贾家村。
贾东旭这一去,受到了老家亲戚的热情接待。大爷们拉着他的手不住地道谢,说城里亲戚就是不一样,念旧情。
其他本家听说贾东旭来了,也纷纷过来看望,打听城里的新鲜事,言语间充满了对贾家如今光景的羡慕。
贾东旭把母亲的话带到,说会留意城里的招工信息,要是有合适的机会,一定想着堂弟。
没过多久,三大爷就让村里进城卖山货的人,给贾家捎来了一小袋新磨的玉米面、一篮子带着泥的新鲜红薯,还有两只扑棱着翅膀的老母鸡!说是给孩子们补身体,给贾张氏补身子。
宁婉(贾张氏)看着那两只咯咯叫的母鸡,心情不错。
让贾东旭把鸡养在院子角落新搭的简易鸡窝里,对秦淮茹说:“这鸡先养着,等过年再杀。这玉米面和红薯,都是好东西,晚上就贴饼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