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周镇长和郑捕头

周镇长接过话头,语气依旧温和,如同话家常般开始了询问:“林安啊,这次请你来,主要是按州府要求,登记一下你的具体情况。你原是沧州人士?”

“回镇长大人,是的。”林安微微垂首,语气清晰而平稳,将他那套早已烂熟于心的说辞娓娓道来,“草民原籍沧州清河县林家村。其实……其实家父母前些年便已因病相继过世了。”他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显得更为真实,“留下我们兄妹四人,相依为命。后来寄宿在一位远房叔父家中。去岁夏日那场大水……叔父一家连同我们那本就摇摇欲坠的家,尽数被冲散了……唯有草民侥幸逃得性命,一路流落,蒙清水镇收容,又得恩师王老郎中垂怜,收录门下,在济世堂做些杂务,勉强安身。”

周镇长听着,面露深切同情,叹息道:“唉,真是苦命的孩子,父母早逝,又遭此大难……你能活下来,便是林家的指望了。”他语气愈发温和,带着真诚的关切,“你方才说还有弟弟妹妹失散了?他们……大概是什么模样?年岁几何?或许将来衙门行文或是遇到其他沧州来的流民,也好帮着留意打听一二。”这询问合情合理,充满了长者的关怀之意。

林安闻言,身体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顿,随即眼中流露出强烈的感激与更深切的悲伤。他深吸一口气,仿佛需要极大的勇气去回忆那些痛苦的细节:

“多谢……多谢镇长大人垂询……”他声音微颤,“大弟……黑黑壮壮……二弟白白瘦瘦……三妹机灵可爱……”将之前在秦掌柜面前描述的几个师兄弟妹又一次描述起来。

充满细节和情感的描述,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周镇长见状,连忙温声安抚:“好了好了,孩子,别太难过了,是本镇长不好,勾起了你的伤心事。这些特征本镇长都记下了,日后定会多加留意。”他语气充满了不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时,旁边的郑捕头一直静静听着,锐利的目光审视着林安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反应。林安的表现几乎无懈可击,悲痛真实,细节饱满。但郑捕头多年历练形成的直觉,却让他捕捉到一丝极不协调的感觉——这年轻人的悲痛似乎过于“完整”和“流畅”,那种失控的悲伤与他整体表现出的那种内敛的镇定之间,存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矛盾。

郑捕头沉吟片刻,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了两下,终于开口,他的问题依旧直接,却换了个更不易防备的角度:“寄宿在叔父家……你那位叔父,如何称呼?林家村周遭,可有什么显着的地标?比如,村口是否有特别的大树?或者附近有无庙宇、石桥之类?”这些问题更加深入,试图从旁证核实他身份的真实性。

林安心中警铃微作,但面上依旧沉浸在悲伤之中,他略作回忆状,声音还带着一丝沙哑:“回郑捕头,远房叔父讳上林下洪。村口……确有一棵老槐树,很大,孩子们常在下面玩耍。村子往东三里地,是有座小小的土地庙,年久失修了……石桥……”他露出些许思索和不确定,“似乎没有,过村边的小河沟,多是几块大石头垫脚……”

他的回答依旧流畅,补充了细节,但也恰到好处地留下了一点模糊之处,符合记忆并非完美无缺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