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大年初一的清晨,北平百望山下的农村,农村人早早从温暖的被窝中醒来。
昨儿除夕刚扫过的土院儿被风刮乱,大红灯笼已经熄灭,各家各户的门框上,红通通的春联被晨霜冻得亮晶晶,倒贴的“福”字在晨光里透着喜气,黎明还远吗?
刘平寇家里的木门两边上,爷爷亲手写的对联“军民同心驱倭寇,五谷丰登盼太平”格外醒目,窗上新贴的红窗花被风一吹,影子在土墙上轻轻跳动。
门口昨夜放过的鞭炮,散落着昨夜的鞭炮红碎,还有未燃尽的鞭炮插在冻硬的土坷垃里,混杂着硫磺味儿。
门口几个孩子哈着白气,蹲在墙根儿扒拉着碎屑,偶尔捡到个漏响的小鞭儿,便装起来高兴的不得了,惊得拴在里边的老黄牛直晃尾巴。
村头的老槐树边那口井,民兵队队员的小李正帮王大爷挑水。民兵驻扎地昨夜除夕大家送去的饺子,那装饺子盘儿,这会儿洗净了摞在灶台上,铜盆里还泡着半盆白面——还有几家猎户凑的野猪肉馅,准备初一给大伙儿分着包饺子。
“小李啊,等会儿跟俺去趟西坡,”帮王大爷往水缸里面续着水,王大爷热情的说着:“新打的野鸡,给伤员老郭炖锅汤。”小李抹了把汗,应着声,腰间的驳壳枪带随动作晃了晃,露出半截裹着红布条的枪把——那是昨儿孩子们硬塞给他的“新年彩头”。
六点左右 ,村中央的打谷场热闹起来。民兵队长敲着铜锣喊:“开早饭喽,各家领粥啦。”木桌上摆着几大盆稠乎乎的小米粥,掺着碎红薯块儿,旁边竹筐里是棒子面窝头,冒着热气儿,这是给过不下的佃户准备的。
几个佃户婆娘端着粗瓷碗,边给娃子擦脸边往场边挪:“他张婶,你家虎娃昨儿可把俺们逗坏了,踩岁时摔个屁股墩儿,还举着芝麻秸喊‘吓跑鬼子喽’。”
哄笑声里,不知谁往场中央扔了一挂小鞭儿,“噼里啪啦”的响声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惊得附近院儿拴着的毛驴直尥蹶子。
最热闹的要数祠堂前的空地。民兵队员们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军装,上衣胸前口袋别着新的红纸花,正帮着孩子们折纸旱船。
刘平寇被伤员老刘喊到西屋墙根儿,老刘叔往他手里塞了个烤红薯:“小子,昨儿说的事儿算数吗?等早上拜完年,你就去北安河村,回来先教你认识草药。”
外面堂屋里,供桌上的粗瓷供盘里……盘里摆着几个冻得硬邦邦的豆包和贡品,算是给祖宗的祭品,旁边还搁着半碗清水,代酒敬天。
7点整,村长敲响了挂在槐树上的半截钢轨。全村老少围成圈,民兵队长站在中间石碾子上,手里举着张皱巴巴的油报纸:“乡亲们!昨儿咱收到边区消息,太行那边儿又打了场大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