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寇“有点事麻烦你。帮我弄张去温州的卧铺票,最好是个下铺。年纪大了,坐硬座扛不住喽。”
李延爽快答应“去温州?大哥您这生意是越做越大了啊!没问题,包我身上,明天准给您信儿!”
第二天,李延果然送来了卧铺票,还是下铺。
10月12日,刘平寇拿着开好的介绍信和火车票,拎着简单的行李,就准备走了。
林淼送他到院门口,叮嘱道“路上小心,到了地方赶紧给个信儿。”
刘平寇摆摆手“知道了,回吧。家里老人多费心。”
坐上车,火车轰鸣着驶离北京站,刘平寇靠在下铺的车窗边,看着窗外渐次变化的景象。
他心里盘算着温州之行的计划,意念微动,扫过随身空间里备好的厚厚现金和全国通用粮票,又看了眼空间里的物资。
心里嘀咕:快了,再过几年就都能变成钱了。
三天两夜的旅程颇为漫长,同车厢的旅客换了几拨,刘平寇大多时间只是闭目养神,或者听听别人的闲聊。
10月15日,火车终于抵达温州站。
刘平寇提着行李走出车站,看着眼前陌生的街道和听着完全不懂的方言,感觉和记忆里后来的“鞋都”印象完全对不上号。
他找了个看上去面善的年轻人,上前客气地问道“同志,请问一下,咱们温州最大的卖鞋的地方在哪儿?”
年轻人打量了他一下,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回答“解放北路、五马街那边看看吧,摆摊卖鞋的不少嘞。”
刘平寇道了谢,先找了家招待所安顿下来,凭介绍信开了个房间。
放下行李,出了门,来到了解放北路和五马街。
果然,街道两旁有不少摆摊的,其中不少是卖鞋的。塑料凉鞋、布鞋、甚至还有一些初步成型的皮鞋,样式确实比北方的多样、新颖。
刘平寇一边慢慢逛,一边拿起鞋子仔细看做工、材质,并随口问着价钱。
他发现这些摊位大多规模不大,像是家庭作坊生产出来直接摆卖,质量参差不齐。
小主,
他并不急于进货,而是连续逛了两天,不同时间段都来看看,和不同的摊主搭话闲聊。
从一些健谈的摊主口中,他隐约了解到,双屿镇、鹿城西郊那边,聚集了更多做鞋的小作坊。
第三天,刘平寇开始往这些郊区跑。路不好找,交通也不便,很多时候靠步行。
他看到了一些隐藏在民居里的家庭小作坊,几台缝纫机,几个工人,热火朝天地生产着鞋子。
他尝试着跟几个作坊的负责人接触,表明自己是从四九城来的,想批量采购。
有些人一听“批量”、“四九城”,显得很警惕,摆摆手不愿意多谈,怕是来“钓鱼”的。
也有些胆子大、有点想法的老板,愿意跟他进一步聊聊。
刘平寇凭着历练出的眼光,选了几家看起来质量相对稳定、负责人也比较实在的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