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戏码,终究有落幕之时。当太子丹的焦虑几乎要化为实质的火焰,将整个燕宫点燃;当市井间的议论从期盼渐渐染上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当秦军东进的战鼓声仿佛已能隔着千山万水隐隐传来……荆轲终于不再“等待”了。
动身之期,定在明日。
消息如同最后的号令,瞬间传遍了蓟城,将那积压已久的悲壮与压抑,推向了顶峰。而在这风暴前夕的夜晚,一场更为私密,却也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告别,在荆轲那简陋的居所内上演。
林煜、禽滑素与碑使,依旧隐匿在暗处,如同命运的旁观者,注视着这决定性的前夜。
来者是高渐离。
他抱着他那具视若生命的古筑,步履沉稳地走入荆轲的房间。高渐离其人,不像荆轲那般外放张扬,他沉默寡言,眉宇间总带着一种属于乐师的、洞悉世情的忧郁与专注。他与荆轲,一静一动,一内敛一狂放,却不知因何成了至交。
没有过多的寒暄,荆轲只是默默地为高渐离斟满酒。高渐离盘膝坐下,将古筑平稳地置于膝上,闭上眼,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在凝聚全身的精气神。
随后,他抬手,落指。
“铮——!”
一声清越而沉郁的筑音,如同投入死寂潭水的石子,骤然打破了夜的宁静。
这并非寻常的乐音。在高渐离的指尖下,那古老的乐器仿佛被赋予了灵魂。初时,乐声低回婉转,如泣如诉,仿佛在追忆燕市纵酒的往昔,充满了对故土与友情的深深眷恋。每一个音符,都像是饱蘸了墨汁的笔,在听者心中勾勒出曾经的快意恩仇,曾经的放浪形骸。
林煜能感觉到,这乐声是纯粹的,源自高渐离内心对友人即将赴死的真实悲恸与不舍。这乐声甚至引动了周遭天地间细微的能量波动,带着一种洁净的、涤荡人心的力量。
荆轲静静地听着,初始,他脸上的表情是符合场景的沉郁,眼神中也确实流露出对往昔的追忆。他体内的劫火,在这纯粹悲音的冲刷下,似乎也稍稍平复了那躁动的跃动,显露出些许真实的、属于“荆轲”这个人的情感底色。
然而,这真实的悲切并未持续太久。
随着乐声的推进,高渐离的情绪也愈发投入,筑音逐渐转向激昂,充满了对暴秦的控诉,对命运不公的愤懑,音调越来越高,节奏越来越急,如同易水即将掀起的波涛,充满了金戈铁马般的杀伐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