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策:一次关于新建文化中心选址的“共识冥想”后,产生的方案巧妙地平衡了各方需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支持率。
· 社会氛围:街头争吵和暴力事件几乎绝迹。一种温和的、相互理解的氛围弥漫在空气中。游客们形容走在雷克雅未克的街道上,感觉“像被温暖的集体拥抱包围着”。
监控数据传回GCEPC,连南曦都不得不承认,在微观管理和效率提升上,实验取得了显着成功。市民的幸福感调查指数飙升。雷克雅未克迅速成为了全球“升华派”心目中的圣地,吸引了无数好奇的游客和研究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微妙的、最初被效率和和谐所掩盖的问题,开始悄然浮现。
1. 创造力的窒息:一位当地颇有名气的先锋派画家发现自己无法再创作。她向心理医生抱怨:“一切都太……和谐了。我的内心仿佛也被这座城市同步了,那些曾经驱动我创作的痛苦、冲突和尖锐的质疑,都变得模糊而遥远。我的画布上只剩下……一片柔和的、毫无个性的光。”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其他艺术领域和学术研究机构。突破性的、颠覆性的思想似乎难以在过度强调“共识”和“和谐”的氛围中孕育。创新从颠覆变成了优化,从突破变成了微调。
2. 个体动力的消解:一位年轻的程序员发现,他曾经对挑战性项目的强烈热情正在消退。“当你清晰地感知到整个城市都处于一种满足和宁静的状态时,个人奋斗似乎变得……有点可笑,甚至自私。”他感到一种莫名的“集体倦怠”,个人的雄心壮志在庞大的集体满足感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3. 差异的抹平与无声的压抑:并非所有市民都完全融入了这种和谐。那些天生性格更独立、思维更批判、或者 simply 不喜欢这种深度连接的少数群体,开始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不敢表达异议,因为任何不和谐的情绪或想法,在网络中都会像墨水滴入清水般显眼,并会引来周围人“关切”的、试图帮助他“回归和谐”的意识波动。这种“温柔的强制”比公开的压制更令人窒息。一位社评家私下写道:“这里没有敌人,只有需要被治愈的‘不协调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4. 外部依赖性的产生:顾渊通过远程感知,注意到了另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雷克雅未克的集体意识场,在变得高度协调的同时,也呈现出某种脆弱性。它像一座精心调谐的玻璃钟罩,内部和谐,但与外部世界(冰岛其他未参与实验的地区,乃至全球那充满冲突和噪声的意识场)产生了某种“隔阂”。一旦这个钟罩出现裂缝,或者外部冲击过于猛烈,其内部可能因缺乏应对“噪声”的免疫力而遭受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