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迅速将现场照片、环境草图、夏洛克总结的伤口特征和自己观察到的疑点:车辙、气味、围观者可能性,通过Facebook发给了秦风。
中国,某城市(唐探1结束后,秦风回国期间)。
秦风正坐在书桌前,桌上摊开着各种犯罪心理学书籍和未完成的案件笔记。他刚刚协助唐仁解决完纽约的案子不久,正处于一个积累和沉淀的阶段。
手机收到张杰的信息时,他刚结束一天的阅读,有些百无聊赖。
“伦敦?福尔摩斯?”
秦风看到信息,略显青涩但充满求知欲的脸上立刻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尤其是提到“夏洛克·福尔摩斯”这个名字,更是激发了他的好胜心。
“有…有意思。”
他立刻放下一切,将图片导入电脑放大仔细查看。他的习惯与夏洛克不同,他更侧重于空间逻辑和犯罪心理的场景重建。
他拿出纸笔,不是线性记录,而是快速画出一个简易的码头现场俯视图,将集装箱、尸体位置、车辙痕迹、水路方向一一标注。
他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语速不快,偶尔会因为思考而略有停顿,但逻辑清晰,“三…三具尸体,并排。不是随意丢弃,是…展示。码头,集装箱,死角…但靠近水。方便…运输?还是…方便观察?”
他的手指在屏幕上划过伤口的特写,“伤口…专业,但刻意留下…特征?像…像签名。挑衅…对,是挑衅。”
他的思维跳跃着,“杀三个人…比杀一个…动静大。他们不怕动静…为什么?因为…观众不在现场…在…在事后?新闻报道?还是…给特定的人看?”
看到张杰提到的“化学气味”和“围观者”,秦风的眼睛亮了一下。
“气…气味…清理痕迹?但留下味道?矛盾…除非…来不及?或者…味道本身…也是线索?”
他联想到一些工业溶剂的用途。
至于围观者,他几乎立刻想到了犯罪心理学中的“重返现场”现象。
“如…如果是我…完成了这么…这么一件作品。”
——
换个脑子也许也不错。
这种剧情希望我以后都不会再想挑战了,脑子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