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大军的凯旋仪典,最终定在了秋末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整个北京城张灯结彩,旌旗蔽空,从正阳门到皇城的御道两侧,挤满了翘首以盼的百姓与维持秩序的军士。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骄傲、兴奋与紧张的气息。
杨士奇按品秩,身着绯袍,与其他翰林院官员一同,立于午门外的文武官员班次中,参与迎驾。他位置不算靠前,能清晰地看到御道尽头那缓缓行来的、如同钢铁洪流般的凯旋队伍。
走在最前方的,是盔明甲亮、手持各式虏获旗帜的仪仗骑兵,马蹄声如雷鸣,带着踏破贺兰山阙的肃杀之气。随后是装载着大量战利品——皮革、牲畜、乃至被缴获的蒙古王公金帐仪仗——的马车,琳琅满目,彰显着帝国的武功赫赫。
再往后,便是此次献俘仪典的核心——被绳索串联、衣衫褴褛、面色灰败的蒙古贵族俘虏们。他们低垂着头,在明军将士的押解下,步履蹒跚,与周围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而这一切荣耀的顶点,是行进在队伍最后,被众多骁勇骑士簇拥着的那人。
汉王,朱高煦。
他并未穿着亲王常服,而是一身玄色铁甲,外罩猩红斗篷,骑在一匹神骏异常的乌骓马上。阳光照射在冰冷的甲胄上,反射出令人不敢直视的寒光。他面容黝黑了不少,更添风霜之色,但那双鹰隼般的眼眸,此刻锐利如故,顾盼之间,带着大胜归来、睥睨天下的骄横与煞气。他所过之处,欢呼声愈发震耳欲聋,许多百姓甚至激动地跪伏在地。
杨士奇能清晰地感受到,身旁不少官员,尤其是那些武将和汉王党羽,望向朱高煦的目光中,充满了狂热与敬畏。这股无形的气势,如同实质般压向文官队列,压向那站在百官最前方、代表皇帝迎接凯旋大军的太子朱高炽。
太子今日穿着正式的储君冕服,身形更显肥胖臃肿,站在高大英武、杀气腾腾的汉王面前,气势上便弱了不止一筹。他脸上努力维持着符合身份的、庄重而欣慰的笑容,但杨士奇离得不算太远,能看到他额头细密的汗珠,以及宽大袖袍下微微颤抖的手指。
“臣,朱高煦,奉旨北征,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今荡平残元,献俘阙下,特向陛下、太子殿下复命!”朱高煦声如洪钟,在午门前勒住战马,对着御阶之上的太子(代表皇帝)拱手行礼,动作刚猛,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血腥气。
太子连忙上前一步,依制说了一番褒奖勉励的场面话,声音虽尽力提高,却依旧显得有些中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