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一篇由何月山亲自操刀、与星火聚变团队核心成员共同署名、经过字斟句酌精心措辞的论文预印本,悄然发布在了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开放获取平台上。论文严谨而详细地介绍了“炎黄一号”装置在紧凑型仿星器工程技术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包括其独特的线圈设计、控制方法和实现的100秒稳态运行等硬核数据,充分展示了星火的工程实现能力。在论文的最后部分,作者以极其谨慎和开放的学术态度,提到了在特定实验条件下观测到的“未能完美拟合现有理论的异常能量盈余现象”,并坦诚表示其成因尚未明了,真诚呼吁全球物理学界同行关注、探讨并尝试独立验证。
这篇论文如同一颗悄无声息却威力巨大的炸弹,瞬间引爆了全球聚变界和理论物理学界!
“紧凑型强场仿星器”的工程进展已经足以让所有人震惊,它证明了这条技术路径并非痴人说梦,而中国的一家民营企业竟然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走到了世界前列。而那个语焉不详却引人无限遐想的“异常能量现象”,更是点燃了无数科学家的大脑。猜想、争论、质疑、兴奋的情绪在全球各地的实验室、会议室和学术论坛上蔓延。虽然成果还需要更多实验来重复和验证,但其展现出的巨大创新性和潜在颠覆性,让星火科技和何月山这个名字,再次被推到了全球科学探索最耀眼的聚光灯下。
OIAA联盟之前发出的那些基于政治和打压目的的诋毁与质疑,在这份硬核、公开、透明的科学发现面前,顿时显得苍白无力、心胸狭隘且动机不纯。反而让国际科学界清楚地看到了,在中国,除了国家主导的大科学工程,还有像星火科技这样充满活力、敢于探索、开放合作的企业在前沿领域奋勇争先。
国家相关部门也迅速抓住时机,顺势表态,坚决支持星火科技的探索性研究,强调“多种技术路径并行探索是走向终极聚变能源的必由之路”,从国家层面为星火正名,化解了之前的压力。
局面瞬间逆转,攻守易形。
更重要的是,这篇论文像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了全球范围内对仿星器、新型聚变概念以及基础物理前沿问题感兴趣的顶尖科学家和青年才俊。无数合作提议、交流访问申请、技术讨论信件如同雪片般飞向星火科技。
何月山站在“炎黄一号”充满未来感的控制大厅里,望着主屏幕上那团稳定运行、散发着幽蓝色光芒的等离子体,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敬畏和对人类未来的无限期待。他知道,“炎黄一号”和那个尚未解开的能量之谜,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科学实验装置,它成为了星火科技在即将到来的、与OIAA联盟的全面生态决战中,最出人意料、也最强大的破局之钥和无形的技术威慑力量。
科学的边界仿佛就在眼前模糊地波动着,而他有幸,正站在边界之上,已经触摸到了那扇可能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门后的风景未知,或许遍布荆棘,或许蕴藏着改变宇宙认知的真理。
脚下的路,通往的已是人类未曾想象过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