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邓康团队的架构优化突破

何月山的决策如同一声发令枪,邓康领导的芯片架构与系统优化团队,瞬间进入了最高强度的冲刺状态。三个月,完成一次针对工业典型场景的深度优化,目标是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显着提升,以奠定星火架构在工业边缘计算领域的绝对优势。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挑战是全方位的。工业场景复杂多样,从高实时的运动控制、低延时的协议转换,到复杂的数据滤波和轻量级AI推理,对芯片的算力、功耗、实时响应和可靠性都提出了极致的要求。“星火”架构虽然基础设计优秀,但面对这些极端细分的场景,仍有巨大的优化空间。

邓康将团队分成了几个尖兵小组,每个小组聚焦一个核心工业场景进行攻坚:

“闪电”小组:负责极致实时性优化,目标将中断响应延迟和任务调度确定性提升到新的高度。

“磐石”小组:专注于可靠性增强,研究如何在纳米级工艺下进一步提升抗干扰、容错和长期运行稳定性。

“深蓝”小组:主攻能效比,试图在特定算法负载下,实现算力与功耗的完美平衡。

“灵犀”小组:则负责软硬协同优化,探索如何通过编译器、操作系统与硬件架构的深度耦合,释放更大潜力。

实验室里灯火通明,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架构图被擦了又写,写了又擦。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热成像仪昼夜不停地工作,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流。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焊锡膏和一种高度专注的沉默。

邓康作为总指挥,几乎住在了实验室。他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听取进展,解决冲突,提供思路。他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如同探照灯一样锐利,不放过任何一个技术细节。

“闪电小组,你们提出的‘优先级抢占通道’想法很好,但硬件开销太大,需要重新评估面积和时序影响!”

“磐石小组,关于软错误纠正机制,不能仅仅依靠ECC,要考虑结合电路级冗余和算法容错,形成多层次防护!”

“深蓝小组,动态电压频率调节(DVFS)的粒度必须更细,响应要更快,工业负载的突变性很强!”

压力巨大,进展却并非一帆风顺。“闪电”小组在优化任务调度器时,陷入了提升性能却牺牲了确定性的怪圈;“深蓝”小组发现,过于激进的功耗控制会导致计算单元唤醒延迟,反而影响了实时性。挫折感和焦虑情绪开始在团队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