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更谨慎的参数与更严密的监控

如果说保守的参数是给“燧人”套上了缰绳,那么全面升级的监控系统,就是无数双锐利无比、永不疲倦的眼睛,织成了一张覆盖装置从内到外、从物理到网络每一个角落的“天罗地网”。

周倩切换了全息屏幕的显示内容,一个极其复杂、层层嵌套的三维动态监控网络结构图呈现出来。她开始详细介绍这套名为“烛龙之眼-深瞳”的增强型监控体系。

第一层,物理量与能量流的极致感知。

这不再是简单的温度、压力、磁场强度监测。数以十万计的新型传感器被植入或附着在装置的关键部位。它们能捕捉到材料因中子辐照和热应力产生的、纳米级别的形变与声发射信号;能实时分析第一壁材料表面蒸发出的、极其微量的杂质元素成分;能追踪等离子体边界区域,那些肉眼不可见、却可能预示不稳定性滋生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动谐波。所有传感器的数据采样频率被提升至微秒级别,并通过专用的、抗干扰能力极强的光纤网络,实时汇入数据处理中心。

第二层,“伏羲”的实时诊断与预测性监护。

“伏羲”的一个核心计算线程被完全分配给这次实验。它不再仅仅是事后分析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一个实时的“诊断医生”和“预言家”。它接收着来自第一层传感器的海量数据流,并基于深度学习模型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构建着装置运行的“数字孪生体”。这个数字孪生体不仅实时反映当前状态,更能基于当前数据和物理规律,对未来数秒乃至数十秒内的系统行为进行快速推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伏羲’会持续计算一条‘动态安全边界’,”周倩指着屏幕上一条环绕着主要参数曲线的、颜色渐变的带状区域解释道,“只要运行参数在这条‘绿色通道’内,就是安全的。任何微小的偏离,都会触发不同等级的预警。黄色代表注意,橙色代表需要干预,红色……则意味着‘麒麟’系统可能被激活。”

这相当于给运行团队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前瞻性的“导航图”,让他们能够提前发现潜在风险,而非被动响应。

第三层,环境与背景干扰的全面监控。

这次的监控范围,远远超出了“燧人”装置本身。基地内部,增加了对电网质量(电压波动、频率稳定性、谐波污染)的深度监测;对冷却水系统流量、压力、纯净度的超精细控制;甚至对主控室内关键区域的温度、湿度、尘埃粒子数进行了环境稳定性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