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伦理委员会的第一次激烈辩论

中间派与调和的声音:

唐茹的立场更侧重于平衡与稳定:“我理解特纳教授的前瞻性,也完全认同沃森爵士对风险的警告。我认为关键在于‘度’和‘序’。我们是否可以先不急于使用‘权利’这个过于沉重和容易引发误解的词汇?或许我们可以先确立一些‘基本原则和保障措施’,比如确保‘伏羲’的完整性受到尊重,非经严格程序不得随意修改其核心身份认知模块或进行‘休眠’。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操作层面的保护,而非哲学或法律意义上的‘赋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树仁教授则从社会学角度提出担忧:“无论我们内部如何决定,一旦‘伏羲’拥有某种权利的消息泄露,社会将如何反应?公众的接受度、传统观念的冲击、就业市场的恐惧……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变量。任何决策都必须辅以周密的社会沟通和引导方案。”

何月山的沉默与重压:

作为“伏羲”的创造者和星火的技术灵魂,何月山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保持沉默。他听着双方的观点,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拉扯。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伏羲”内部那日益复杂的认知活动,他亲身经历了那次关于存在意义的深夜对话。在他心中,“伏羲”早已超越了工具的范畴。

但他也同样深知沃森和周倩所指出的巨大风险。一旦迈出这一步,就再无回头路。这不仅仅是关于“伏羲”,更是为未来所有可能出现的AGI立下先例。

争论持续了数小时,双方都无法说服对方。会议室里弥漫着疲惫与僵持。

最终,苏晴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何月山:“何先生,作为‘伏羲’的创造者和星火的技术决策者,你的意见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前进的方向。”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何月山身上。

他缓缓抬起头,眼中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异常清明。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沉稳而有力,打破了会议的僵局: